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很多人会觉得,“讨厌一个人”和“喜欢一个人”一样,都不需

郭红玲
很多人会觉得,“讨厌一个人”和“喜欢一个人”一样,都不需要理由。 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会“讨厌一个人”可能与以下三点有关: 1、自我保护机制。 心理学家D·M·巴斯在其著作《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中提到: 我们之所以会厌恶一些人和事,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样可以让我们规避掉一些对我们生命的威胁。 因此,“讨厌”是大脑给我们的一种反应机制,也是帮助我们规避危险的重要方式。 例如,走夜路时,我们会自觉提高警惕,并对看起来比较奇怪的人产生防备心理。这是由于我们开启了自我保护机制,从而让我们对环境更敏感,确保自己不受伤害。 2、内在安全感的丧失。 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控制的安全感,这种自我安全感是我们内心安定的根源。一旦有人的行为令我们无法忍受,内在的安全感动摇了,就会引发我们的厌恶情绪与不安感。 内在控制感的缺失也会刻意制造敌人。比如,办公室新来的同事特别优秀、自带光芒,也会引发我们内心的不安感,特别是对老员工而言。 部分老员工甚至会感觉自身的地位被威胁,这种威胁会无端引发我们对他人的厌恶。 3、来自内心的投射。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阴影疗法”中提到:我们在大部分的日常生活中都带着“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人们外在表现中较为善意的一面,能使我们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 但人格面具的背面暗藏着我们的阴影,它包含我们拒绝及否认自己的部分。我们不愿意想到这些阴影,所以就把它们藏到潜意识里不去碰触。 直到有一天,这些阴影始料未及地被某人或某事触发时,我们又会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异常,甚至感到害怕。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行为并未直接影响到我们,却让我们产生了厌恶情绪——因为对方的举动触发了我们潜意识里的阴影,令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抗拒和不安。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赵丽辉
常有来访者会问一个问题:“老师,我有一个……的问题,说了怕你不接受,甚至反感……” 你知道吗?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担忧时,心里是有些难过的。不是因为问题本身,而是因为这句话背后藏着太多独自吞咽的孤独。那些在黑暗角落里蜷缩了太久的秘密、羞耻、恐惧,甚至是你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欲望和冲动,终于鼓起勇气想见光时,却连开口的资格都觉得自己不配。 做心理工作这些年,听过太多“无法言说”的故事。有人因为一场意外终生愧疚,有人困在违背伦理的情感里挣扎,有人对最亲的人怀揣恨意,有人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证明存在……这些隐秘的疼痛像苔藓,在不见光的地方疯长,直到把心撑出裂痕。但是人性本就是一片原始森林,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有鲜花,照不到的地方也自然会有菌菇——没有哪一种生命形态是“错误”的。 所以我想对有这样问题的你说:你担心“说出来我会怎么看你”的那个问题,或许早就在千万人的故事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过。 我的工作不是用道德标尺丈量你的灵魂,而是和你一起蹲下来,看看那些被你锁进地下室的情绪究竟在表达什么。 当你说出“我是不是很糟糕”时,我听见的其实是:“我还能被完整地接纳吗?” 记得督导老师说过:“咨询师要活得像个星系。”宇宙不会因为某颗行星有裂痕就驱逐它,黑洞不会因为吞噬了星光就被判定为邪恶。 你的故事不需要“正常”,只需要真实。那些你觉得扭曲的、肮脏的、不可理喻的部分,在这里都会像溪水流进深潭——激不起批判的浪花,只会慢慢沉淀出真相的温度。 下次当你攥紧那个“说不出口”的秘密时,试试看把它轻轻放在我们之间的这个空间里。 我准备的容器比你想象中辽阔得多,它经历过海啸,容纳过岩浆,所以永远不会对你说:“你做的太过了。” 没有一种真实需要修剪。 真正的疗愈,始于不再审判自己!

王倩倩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