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七月十六日参加精神分析少壮派掌门人张沛超的督导

吴莲英
七月十六日参加精神分析少壮派掌门人张沛超的督导示范教学,一字一句皆意像。颇有启示。 老子曾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要善于: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构成逻辑思维的两端,真可谓玄妙、深远。 同理:我们沉重的成长经历即是资源也是负担,说是资源是因为独特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的人生厚重质感有了更多的觉察和细腻的感受,从而内心不断的渴望改变,渴望新生、渴望崛起!说是负担则是因为我们在痛苦中挣扎不断的被否定、被抛弃、被伤害,一次次的失望和无奈,创伤后的障碍在阻碍着我们前进的动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愿意陪你走一段黑暗,不着急带你走向光明,但我们的目标是向着光明的。我们不是为了留在黑暗中所以才走进黑暗,而是为了找到光明才要去穿越黑暗。光明来临之前你可能会很痛苦,但想想未来,今天所有的痛苦都值得。别怕,让我们的灵魂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一起抵达彼岸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仿佛是一场接力赛。愿我陪伴来访者接好这一棒。

1温暖
1回答
吴莲英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容丽卓
《人生五章》波歇·尼尔森 这是一首很有哲理意味的英文小诗,我自己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很触动,后来参加的几次培训里老师也读给我们,每次都觉得抚慰又平静,希望你也喜欢 改变的模式 1⃣被动感知 面对人生的deep hole,无力应对,只能沉湎其中,感觉好像永远都要被钉在里面了,只能抱怨这个害自己的东西,自怜命运的作弄 2⃣逃避,不想面对 假装这个深坑没什么影响,却无法自控地一次又一次地跌入,每次都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让自己好一点儿,耗尽了精力,我真是疲惫又气愤 3⃣对抗惯性,发现个人力量 我想试着面对这个深坑,因为习惯了一脚踏入,我还是掉下去了,但我能感觉到我是怎么掉下去的,我知道自己掉在什么位置 4⃣跨越 我沉着地面对着它,很自然地跨过去了 5⃣自由 我走了另外的路,因为我不只一条路可以走 模式的现实化案例 1⃣我在一段很坏的关系里,对方对我不好但是在其他人看来ta对我很好,我不敢反抗ta,而且不会有人帮我离开ta,谁让我总是运气这么差,总是遇到这种“看起来很不错”的人 2⃣我假装ta是在乎我的,毕竟我们在一起这么久了,但是ta又总说我不好,工作上没成绩,也不会维护人际关系,ta好像在攻击我,我觉得自己也很差劲,真难过 3⃣我准备反击ta了,我并不是什么都不好,可是ta却说要是没有ta我就什么都不行,举了很多例子,ta说的那么头头是道,我差点又要恨自己无能了,但我想到这是ta对付我的方式,这不是事实 4⃣我确认ta就是想控制我,ta打击我就是为了让我不要离开ta,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我是我自己,我准备好了一切,反击ta并且离开了ta 5⃣我可以单身一阵子,我也可以再选择一段好的关系,重要的是,我可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我关心自己的感受,我真切地爱着自己

李山山
情绪健康父母需具备的三种情感技巧 要了解情绪在健康教养中的重要性,最好的方式就是透过「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依附理论描述了自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如何透过父母来满足自己对于安全感和情感连结的需求。许多与人类行为有关的看法都是从依附理论发展而来,而类似的思考,大部分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依附理论家,亦即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他花费了好几千个小时观察亲子互动(主要是母婴关系),由此建构了自己对于亲子关系的了解。这个理论相当浅显易懂,它认为如果一个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婴儿时期,有效地辨认出孩子的情感需求、并且满足这样的需求,就会在彼此之间形成「安全依附关系」,这样的基础会延续一生。这种最初的依附关系,是个人在日后构成正面自我形象的基础,也是孩童时期延续到成年时期整体幸福感的来源。 如果从依附理论的视角来看待情绪健康,我们可以在父母身上发现三种基本的情感技巧:父母能够对孩子感觉到情感上的连结;父母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将他看成一个独特且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他自己的延伸、财产、或是负担;运用情感连结和注意力,父母能够充分地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虽然这些技巧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组合起来却可以成为强大的工具,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并驾驭自己的本性,也能在亲子之间创造出安全的情感连结,伴随孩子走过童年,直到长大成人,这么一来,他们便能以一种健康的情绪来面对这个世界,拥有快乐的成年生活。简单来说,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独一无二的情感本质保持正念的觉察,他们就会养育出拥有坚强情感的成年人。有的父母能够以直觉来达成这样的目标,有的父母则是必须透过学习某些技巧来完成这样的任务。无论是哪种情况,孩子都不会受到忽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