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对原生家庭,我们应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不过度放大其带来的

关宏
对原生家庭,我们应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不过度放大其带来的创伤,也不忽视病态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没有家庭是完美的,也没有父母是完美的。

1温暖
0回答
温暖了
相关回答
郑洁
什么是情绪价值? 老婆做饭,火候过了, 老公说:没事,软烂点对胃好。 这两天正好胃口不舒服; 老婆炒了菜,发现忘记蒸米饭了, 老公说:没事,我去买馒头, 正好想吃馒头了。 老公开车开错了路, 老婆说:没事, 正好可以看看没有看过的风景。 老婆给老公买的衣服肥了些, 老公说:老婆你真懂时尚, 现在就流行这种的, 而且以后长胖了也能穿。 老婆在家带娃没法出去工作, 老公说:老婆真棒, 可以把孩子照顾的这么好, 还能打扫卫生,顾好家务, 有老婆你在家, 我能放一百个心! 老公打扫卫生的时候, 不小心摔坏了一个杯子, 老婆说:谁家的老公, 里里外外都这么能干呢? 东西碎了,正好碎碎平安啊! 老公失业了, 老婆说:没关系, 工作了十几年了, 一直也没好好休息过, 正好休息段时间,好好调整下, 陪陪孩子,陪陪我, 调整好了,我们再出去找工作, 老公这么优秀, 到哪都会发光的。 是啊,其实所谓的情绪价值, 就是看见情绪,照顾情绪, 然后感同身受 看见是理解,照顾是安抚, 感同身受是共情。 我们终有一天会明白, 婚姻中的情绪价值, 对婚姻生活来说, 是何等重要! 我们也终会明白, 有个情绪稳定的伴侣, 是多么的重要! 当我们遇到麻烦时, 他会第一时间想办法去解决, 或是安慰, 而不是去责备和埋怨; 其实很多时候, 赶不上的飞机, 忘记交的水电费, 未蒸熟的米饭等等, 这些都不足以让我们崩溃和绝望, 真正让我们绝望的是, 在面对这些该被解决的问题时, 身边最亲近的人在刻薄的指责你, 我们希望有一个人, 能在我们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 站出来将我们护在身后, 温柔且坚定的对我们说一句, 没事,别怕,我来解决等等! 想起来一段很扎心的话: 都是芝麻一样的小事, 可满地的芝麻足以让人捡到崩溃。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来说, 日常的生活, 无非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但我们若是能提供情绪价值, 能在对方失落,有负面情绪的时候, 另一方能少些斤斤计较, 少些责备和指责, 多些包容、立即和安慰, 多给一些耐心和温暖, 那芝麻一样的小事儿, 也就会无所谓的这样过去了。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 和伴侣每次吵架的原因, 你是不是会发现: 原来很多引发争吵的点, 只不过是很容易弥补的小失误。 所以 别总是让自己的家里充满情绪内耗, 记住: 小题大做,上纲上线, 抓住一件

张丽坤
别人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都可能刺激到我们的心弦。 让那些忍不住解释的话语,从心头直接冲到嗓子眼,恨不得一股脑说出来,努力自证。 当然,我们并不是对所有的话,都会有解释的欲望。 往往是当对方的话语,恰好戳中我们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怀疑,我们认同了对方攻击的话语,才会情绪激动,喉咙哽咽。 那些我们气急败坏,心生委屈的时刻,跟那个剖腹自证的小六子多像啊!无论我们多么气盛,都无法掩饰我们对那些否定的认同。 人的心理有一个规律——我们不会对与自己无关的情绪产生反应。 我们想要解释,是因为我们怀疑自己,真的是别人口中的样子。一边怀疑着自己,一边又为自己开脱。 事实上,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对方未必真的在乎我们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拼命自证的声音,并不是证明给具体的某个人,而是证明给内在的父母。 所谓内在的父母,指的是每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内心深处的父母形象。 内在父母是我们内化的真实父母形象,长大之后,即使我们不在真实父母身边生活,内在父母也是无处不在的。 内在父母就像我们的头顶有一根隐形的手指,或者对我们指指点点,或者对我们抚摸安慰。 而我们内心自我证明的冲动,也往往来自内在父母,来自我们渴望解释自己,渴望被爱被认可。 “自证陷阱”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它让我们自我保护,让我们与消极的声音battle。 但是更多的,自证带给我们的,是自我剥削,与自我否定。 尤其是当我们的内核不稳,自我评价体系混乱的时候,总是会患得患失,预设自己是不够好,不值得被信任的。 我们觉得只有通过证明,别人才能看到自己,而不是他们本身就足够安全,能够容纳真实的我们。 他们完全不在乎你本身的样子,只是想要站在高位对你进行精神霸凌而已。 唯一的方法,就像一笑而过,停止证明自己,学会信任自己。

林宇璐
我们真的能够逃脱生命中未能完成的、遗憾的、不能释怀的事件吗? 心理学发现,对于这些未完成的事件,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在刻意逃避,结果却被“未完成事件”完全控制。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真正逃开他心灵中的“未完成事件” 所以,回到“未完成事件”,有效解决它们,才能促进心灵的成长——这才是生命的本分。真正接受你心灵深处的那些“未完成事件”——即使它们使你如此痛苦。有勇气去重新经历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未完成事件”,看看那些存在过的事实,才能在生命里开始拥有智慧。这样的人将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将责任推给环境和他人。他会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人际关系、生命里的每一个结果负起责任。 因此,他能得到心灵的最大自由。 人为何秉性难移? 我们活着,就会想方设法远离痛苦,获得欢乐。西方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也认为,所有的生命体都有朝向自然、健康与成长的趋动力。然而,人为什么又会固化在某种模式中,产生所谓的“执着”?并且,这种模式明显不是趋向于“离苦得乐”,只是“习惯使然”。即使这种习惯性的旧模式导致一次又一次人生的痛苦,人们仍然舍不得改变和放弃。人类为什么会与“离苦得乐”的生命方向背道而驰呢?在被固化的旧模式中,人们的执着因何而起?又是怎样发展成“秉性难移”的? 有一个心理学试验:有人在白纸上画一段圆弧,经过白纸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拿起笔补上线段,让圆弧成为一个完整的圆。更令人惊奇的是:大猩猩也有这样的癖好。 并且,小孩子或者大猩猩都会尽力使自己画的线段平滑,使完成的图形与原先的弧一样平滑。人类天生就有将事情做完,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所以,人类有许许多多身体的,心灵的需求,它们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并且排队等待我们去完全满足。一旦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就会生出下一个需求。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