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别人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都可能刺激到我们的心弦

张丽坤
别人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都可能刺激到我们的心弦。 让那些忍不住解释的话语,从心头直接冲到嗓子眼,恨不得一股脑说出来,努力自证。 当然,我们并不是对所有的话,都会有解释的欲望。 往往是当对方的话语,恰好戳中我们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怀疑,我们认同了对方攻击的话语,才会情绪激动,喉咙哽咽。 那些我们气急败坏,心生委屈的时刻,跟那个剖腹自证的小六子多像啊!无论我们多么气盛,都无法掩饰我们对那些否定的认同。 人的心理有一个规律——我们不会对与自己无关的情绪产生反应。 我们想要解释,是因为我们怀疑自己,真的是别人口中的样子。一边怀疑着自己,一边又为自己开脱。 事实上,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对方未必真的在乎我们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拼命自证的声音,并不是证明给具体的某个人,而是证明给内在的父母。 所谓内在的父母,指的是每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内心深处的父母形象。 内在父母是我们内化的真实父母形象,长大之后,即使我们不在真实父母身边生活,内在父母也是无处不在的。 内在父母就像我们的头顶有一根隐形的手指,或者对我们指指点点,或者对我们抚摸安慰。 而我们内心自我证明的冲动,也往往来自内在父母,来自我们渴望解释自己,渴望被爱被认可。 “自证陷阱”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它让我们自我保护,让我们与消极的声音battle。 但是更多的,自证带给我们的,是自我剥削,与自我否定。 尤其是当我们的内核不稳,自我评价体系混乱的时候,总是会患得患失,预设自己是不够好,不值得被信任的。 我们觉得只有通过证明,别人才能看到自己,而不是他们本身就足够安全,能够容纳真实的我们。 他们完全不在乎你本身的样子,只是想要站在高位对你进行精神霸凌而已。 唯一的方法,就像一笑而过,停止证明自己,学会信任自己。

1温暖
0回答
李璟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武李利
生活中看不见的「阻力」,会让我们难以达到自己预期。 甚至,当意识不到这些「阻力」时,我们还会误以为是自己无能,才做不好事情。 比如我的来访者小秋,是个非常情绪化的人,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控制不住地暴怒。 她来到咨询室,希望能改掉自己的坏脾气。 但让她苦恼的是,明明自己每次都会尽力克制,但到最后情绪还是会爆发出来,伤害到别人。 这导致她对自己感到非常失望: “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克制住,我就做不到?!” “我这个人真没救了,活该没人想跟我待一起。” 然而在谈话中,我慢慢了解到,小秋之所以容易情绪化,是因为她有一对控制欲非常强的父母。 即使小秋已是成年人,父母依然会像管束小学生一样,对她的工作、穿衣服,甚至作息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 小秋对此非常难受,但她又不敢反抗,所以便会把这股压抑的情绪,在其他关系中爆发出来。 可以说,父母苛刻的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巨大的「阻力」。 这使得小秋在管理情绪上,需要克服的困难比别人更多。 当然,讨论这些并不是要小秋埋怨家庭,而是提醒她要理解自己: 正因为自己面对的「阻力」更大,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更需要慢一点、耐心一点,而不是总催促自己马上改变。 我们都需要明白一个朴实的真相: 当身处逆流的「阻力」中,原地踏步,甚至是后退,都是非常正常的。 有时候,可能是目标太多,可能是自身太疲惫,或是身边环境的局限……这都会给我们的成长带来「阻力」。 如果没能及时察觉到,就容易导致两个结果: 1、事情做不好; 2、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觉察到「阻力」,并不是给自己找借口,而是换一种思维看待事情—— 遇到停滞或后退,不是去想 “我有什么问题”, 而是去思考 “我遇到了哪些困难?该如何调整?” 因为当处于「阻力」中,人是更加虚弱的。 这时更应该善待自己,避免盲目用力,才能走得更远。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