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一个人,只有一个“神识”,或一个“灵魂”。神识,才是“我
王义丽
一个人,只有一个“神识”,或一个“灵魂”。神识,才是“我”,不是“肉体四大”是“我”。身体,有呼吸的,是活着,呼吸停止了的,是死了,生死是指这个肉身而已。而“我”,神识,只有“迷”或“觉”两种状态,神识若死了,轮回就停止了。修行,就是为了灭这个“我”!让“神识”死去,从而回归到佛性——回归到不生不灭的真我。只要“往生”,无论你“往生”到哪一道,去地狱,去天堂,去佛国,都是活着去的,没有死了去的,“神识”若真的死了,就没有往生或轮回了。活着往生下一道,是一切众生的轮回真相。———楞严经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蔡惠梅
#思考与触动 以理解共情为引,用未知态度激发潜能,正向开场不仅搭建沟通的桥梁,更点亮了当事人心中改变的光芒,携手共赴成长的旅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悦读分享#刻意练习#读书会#心理悦读室
王倩倩
生活中,你,我,都避免不了一些烦心事,也常常会胡思乱想,冒出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让我们深陷其中。 我们的这些“念头”就好比故事中的那个“壮汉”一般,只是出现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 可是,生活中,我们却常常会被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所影响。心情不好的时候,会胡思乱想,或者总是为明天尚未发生的事情,而过于担忧。甚至,明明自己心里已经很堵了,也放下心中的那些念想。为此,就会让自己陷入“精神内耗”。 这不就像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吗? 为了一个尚未真实发生的,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念头”而为难自己,折磨自己,内耗自己。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个“念头”本身就不存在。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自讨苦吃。 如果我们一直执着于那些不存在的“念头”而闷闷不乐,不就如同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了吗?如此,我们是不是有点太傻了呢? 千年前,刘兼在《江岸独步》中留下一句话,非常适合今天的语境。 他说:“是非得丧皆闲事,休向南柯与梦争。” 人世间的得失与是非,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何必为此争论不休呢?更不必执着于那些虚幻的梦境。 放下吧,放下那些是是非非,放下心中的那些执念。放下并非懦弱,而是一种坦率的勇气! 佛说:“人生如梦,得失无常,何必执着不放。心中无执念,方能得自在。”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王倩倩
活着活着就明白了, 跟任何人较劲 ,就是在消耗自己, 当无法沟通时就放弃沟通。 人和人相处原则是, 我们不同,但都没有错。 不必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 不去计较小事,就随它去。 能不去理会他人,睁只眼闭只眼, 较劲只会伤自己的身体。 思想不在一个高度,尊重就好, 三观不在一个层次,微笑就好。 不要和重要的人,计较不重要的事, 不要和不重要的人,计较重要的事。 你的人品是你最好的运气, 你的心态是你最好的风水。
黄新科
人们总想去改变控制别人,是因为他们没有自我,于是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实现借尸还魂的效果,借助别人实现自己童年没有完成的情节,否则就道德绑架:我付出这么多,你为什么还这样对我?我是对你好……。 那怎么能够结束这样的生活模式呢? 当你找到真正的自我,你才会有界限,才会分清哪是自己的事,那是别人的事。才会把宝贵的生命花在自己想干的事情上,而不是改变与控制别人的事情上。 把别人当别人, 把自己当自己, 这就是界限。 把别人当自己。 这就是共情能力。 把自己当别人。 这就是觉察能力,是真正的自己。 你把上述这几种能力和界限提升了,你就会发现生活是平静和喜悦的。不需要控制改变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是来体验丰盛的人生。
冀锐敏
有时候需要不那么较真儿,需要接受自己已经失眠了,不急于调整,不急于找原因,只是接受现实状态,不执着于理想的睡眠质量。 逐步在内心寻找放松舒服,一旦态度松弛了,睡眠肌肉也就有了回旋余地。
张晶
每当两个人相遇时,实际上有六个人存在。 那就是各自眼中的自己, 各自在对方眼中的自己和各自真实的自我。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