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在体验中没有被父母无条件爱过的孩子,他也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任洪芝
在体验中没有被父母无条件爱过的孩子,他也没有爱别人的能力,因为他没有学会,在他的关系中就会出现问题,因为他对任何人都不会放下他的防御,带着盔甲与别人互动一定会有距离感的,不但对方进不来,也很难走进对方的心理,在他的感受中一直都是一个人,关注我,我是心理咨询任老师!
1温暖
0回答
胡周琴
温暖了
相关回答
黄芳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部分: 本我(本能的我) 自我(现实的我) 超我(理想的我) 本我来自我们的本能冲动。而超我来源于权威和环境,是一些规则和要求。自我负责协调本我冲动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在小时候,父母就是权威。如果父母是灵活的、尊重的,超我的迫害性就会逐渐消失。孩子的人格也会发展比较顺利,超我会变得成熟和灵活。 但如果父母比较严厉,有过多的指责、评判、要求。 孩子的超我就会比较强大,成为“虐待性”或“惩罚性”的超我。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发展出极致的自律,超我过分压榨本我,忽视和压抑本我的需求。让自我被迫自律。因为一旦不够自律,就意味着“失败”。 自我就会受到超我严厉的“惩罚”,内心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厌恶。这就形成了一种“自虐式”的自律。 这种所谓的自律,是一种拉扯和内耗,极度消耗内在的力量,极难维持。 很多人越想自律,越难自律,越容易出现堕落的情况。 怎样才是健康的自律呢? 健康的自律,应该是灵活的,适度的,而不是极致的,把懒惰和拖延完全消灭的。 超我发展较好的人,能跟自我形成良性的互动。 他们能意识到本能的欲望和超我的目标之间的冲突,并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韩文静
社交关系中的倾听和在倾听室中的倾听有什么不同呢? 社交中的倾听更像是彼此交流的过程,很难会放下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倾听另一个人在说什么,表达什么。社交中的倾听者会给对方提一些建议和想法这样会增加倾诉者的压力。而专业倾听,是有一个观察者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我们不仅是倾听对方在说什么,同时我们还会倾听这些话背后的含义以及背后的一些情绪,我们实际上是一个360度的无死角的倾听过程。包括我们会听来电者意识里面讲了一些什么,说了一些什么,我们同时也会倾听来电者无意识里说了一些什么。无意识的内容包括来电者的情感体验,来电者的内隐的体验,来电者在人际当中的模式,而这是社交关系中的倾听和专业倾听的一个根本区别。 倾听是来点者了解自己无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桥梁。借由倾听来点者无意识的内容去到达来电者无意识的深处去看一看,来电者在他过往的经历当中经历过什么,他们是如何体验一些事件,如何感知那些事件,又是如何去理解那些事件。我们以一个温暖的人本的态度去回应他们去理解他们。
王晶晶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是一个闭环,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 教育提前为你灌输思想而在你拥有阅历那一刻醒翻灌顶茅塞顿开,这就意味着之前的文章与老师,才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某些时刻,咨询亦如是。
冯二玲
行动带来顿悟,一次谈话,一个事情的完成,一个计划的成功等都带给内心成就感欣喜感。行动起来做事情,向内求和自己的内在链接,专注于当下,安抚自己,给可以爱的人去表达爱。给自己清零转念,感恩感谢当下的自己是尽了力,它还可以更好。生命是赐予的,意义是赋予的,生活是创造的。
王富菊
思想上的交流与共鸣:夫妻之间在思想层面有一定的交流与共鸣,能够在某些事情上达成共识,避免激烈的分歧和争执。共同目标的设定能够增强夫妻关系的稳固性。
黄关一
有些时候,我们是否会感觉被一些东西“架”着走,比如舆论,比如某些社会规则。 首先这些规则维护了社会最基本的运转,它对于社会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重点是我们是否只能活在某些规则里,比如你想送点东西给别人,其实只是你想通过礼物表达情感,但社会规则会讲“来而不往非礼也”,在你的内在可能就会要求,或者是期待对方有个回应,礼物更好,话语也凑合,但如果对方任何表示都没有,那你可能就会有一定的想法,或是情绪。 规则没有错,我们如果完全按照规则走,通常也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关键是有时候我们并不想完全按照规则,不想被“架”着,或是“绑”着走,还有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就需要成长和智慧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