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每个行为都是被情绪驱使,情绪都是由念头或想法而起,只是念
郭玫
每个行为都是被情绪驱使,情绪都是由念头或想法而起,只是念头或想法往往未被觉察。
0温暖
0回答
#
一句话描述你现在的心情
相关回答
刘淑珍
人们很是擅长憧憬生活、设计生活、回忆生活、等待生活、谈论生活,却并不擅长享受现在的生活.
张东霞
很多人以为把自己想讲的话讲了,想发的脾气发了就是沟通,在听别人讲话时,很多心思都放在如何辩驳对方,没等对方说完,马上讲自己的理,越说越气,结果不欢而散,然后说无法沟通。 真正的沟通是全神贯注倾听对方的心声,感受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然后核对你是否真的理解,对方认为你听懂了才叫沟通。
刘金晶
为什么难以离开,因为对方还不够渣。 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关系,恋人、伴侣、朋友,包括和某份工作,和某个环境。 如果对方真的那么那么的糟糕,让你没有一丁点留恋,没有一丁点希望,你肯定头也不回的走了。 正是因为对方似乎没有那么渣,还能为你提供一些满足,不管用什么方式,不管对方从你这里也获取了什么,总归在这段关系里,还是有你可以得到满足的地方,所以,才会纠结、犹豫、拉扯。 如果能够去思考,这段关系给到我的,真的是我最需要的吗?或者,即使是我最需要的,真的只能从这段关系中得到吗,有没有其他的途径?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指向,都是离开这段关系我可以活的更好,或是有更多的可能性的话,那么相信,离开就不是一个很难做选择的决定了。 但以上也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和决策。能够纠结犹豫拉扯的关系,我们自己也是投入了很多啊,我们的感情、精力、时间,我们实实在在的一段生命,都放置在了这段关系里。在情感层面,即使对方很渣,我们身在其中也很难接受这点啊。 如果对方那么渣,那我之前还投入、付出了这么久,岂不是我也很渣吗?那我很清楚我不渣,所以对方也不渣,只是我可能需求多了点、过于敏感了点、太矫情了,那我改变就好了,多想想对方的好处。这也是最容易让人掉入的心理陷阱。 多包容、多想对方的好处也是没错的。在关系里,确实也需要求同存异。 那么这个关键的区分点在哪儿呢? 我认为就在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是不是越来越好,心境越来越稳定、平和,生活越来越有希望。 如果能带来这样的感受,那么这个关系就是好的,去包容就是对的。如果带来的相反的感受,觉得自己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坏脾气,越来越觉得生活艰难没有希望,那么多半这个关系就是有毒的,已经是渣了。 即使此时可能因为身处在关系之中,因为心理陷阱的原因而对对方有滤镜觉得还是满足了自己很多,那也要警醒。也许以前不渣,但现在可能就是挺渣的了,也许以前满足了很多,但现在就是毒害大于满足了,那就开始准备哀悼、祭奠,接受它现在就是很渣了,积蓄力量离开吧。
刘景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你想控制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已经控制了你,所以解脱即在当下,没有执着才能产生这个心念。 任何关系的本质都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所有的关系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能够走多远,而是在过程中对自己探索和醒觉,也因此关系中所产生的痛苦并不是因为对方,而是源于我们内心! 如果能修复内心的缺失和恐惧,那么就没有人能够伤害我们。如果不明白你的敌人是你自己的话,你会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埋怨他人和改造他人上,这样你永远不会得到你想要的,你希望避免痛苦,但你走错了路必须了解痛苦,并非是他人造就,才能够拥有得到幸福的权利。
华燕
很多人一聊到自己的缺点,仿佛自带显微镜,越是审视,就越是放大自己那些微不足道的缺点,进而自我批判。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不够好,并非因为自己真的不好,而是我们对自我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我们永远觉得自己不值得。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01原生家庭影响 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只有父母离异这一种,很多单亲家庭的小孩也能身心皆健康地长大。与父母离异相比,童年时情感被忽视会产生更恶劣的影响。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不把小孩子当一个完整的人看,认为孩子还小,还没到有心理需求和重视情感的地步,只要保证他们的生活就可以了。甚至在有些父母的认知中完全没有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这些概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心中真正的自己一直是被压抑、被否认的,他们毫无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作为一个孩子,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会很无力,因为自己一旦被养育者讨厌,一旦被抛弃,就意味着要面临无法生存的威胁。所以尽管很难过、很委屈,他们也会压抑自己的本能,降低自己的内在需求,去迎合父母定下的规则。在这种无限退让和持续被否定中,慢慢就形成了“我很差劲”的固定思维,然后就总是觉得别人都没有问题,出问题的一定是自己。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心里,都有一个过分压抑自己的小孩。每一种成年后的反叛与茫然,都源自未成年时期的过分顺从。 02外界的评价 外界的声音也会变成我们评判自己的标准。有些人真的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负面评价。更有甚者,会把外界的评价当作自己的行事准则,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不断迎合别人,哪怕很多事自己根本不喜欢。可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想成为别人心中完美的样子,却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成为的样子。我们如此在意别人的评价,从本质上来说是害怕孤独,害怕自己因为无法达到别人的要求而被忽视、被冷落、被孤立。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难免在某些时刻与他人疏远,或是自身原因,或是他人原因。当我们陷入孤独时该怎么办?这种时候与其盲目地讨好他人、迁就他人来解决一时的孤独,不如高质量地独处,在没有陪伴的日子里沉淀自己,了解自己,坚定自己。如果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没有改变别人的看法,那我们完全不用在意,因为逐渐强大的我们已经无需他人的评价来佐证自己的人生。
李娟丽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