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相关回答
袁升君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人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这个理想的自我通常是完美的,聪明、美丽、优秀、毫无瑕疵。当人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他们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象背后真实的自己。 这些理想的自我并不来自真实的自我经验,只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生小孩”“我应该很成功”的规则堆起来的。 为了保护这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人们会变得非常死板,会排斥内心跟应该自我不同的情绪感受和体验。这样一来,人们就被这些应该的规则支配了,成了它们的提线木偶,以致于无法接纳自我。
邵自力
不养孩子真的不累。有一个你同事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没时间看电视。我说我来回答你,因为你要带孩子养孩子,辅导孩子功课。我每天都有很多时间看电视,因为我没孩子。
刘培喜
经常有人问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事有没有一套简单的行事标准可以做到圆满,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后顾之忧的方法。我说:如果要讲具体的方法都是术的层面,一个方法只能解决一个问题,那太复杂了,其实在几千年前古人已经总结出来四句话,也是易经文化的精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个规则,人只要遵守这些规则,又何来凶祸之事
邢松
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因为过度的担心,随之而来的就是过度的控制。
汪可
青春期孩子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自我同一性”。 这时候,他们开始有自我概念,希望自己做主,不想要父母、长辈的过度管教。但是一方面又对父母亲人有依赖性,因此父母如果懂得孩子们的特点,多欣赏、鼓励,少管教,多倾听,少指导,孩子则会顺利度过青春期,不然会延长青春期的探索,而出现“不成熟”、退缩的表现。
孙磊
非暴力沟通里面有这样一个观点: 人类最高的智慧是不带评论的观察。就是把认知和事件分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BC理论。在冥想的过程中,也强调非评判的态度。 其实,事件是事件本身,认知是自己脑海中的信息,他们并不能等同。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出门,踩到狗屎,这时候会有什么想法呢?有人会说,真倒霉;有人会说,今天要走狗屎运啦! 困扰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而非事件本身。 不带评价的观察。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