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1. 关注自己的感受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关注自己的感

李有军
1. 关注自己的感受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是第一步。当你感到不安或焦虑时,问问自己:“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我需要什么?”  比如,当对方说了一句让你不舒服的话时,你可以先停下来,感受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立刻分析对方的意图。 2. 用“我”开头的句子表达自己 在表达时,尽量用“我”开头的句子,比如“我感到……”“我需要……”。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让你更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感受,也能避免让对方感到被指责。  例如,当你对伴侣说:“我感到有点孤单,希望你能多陪陪我。”这种表达方式比“你总是忽略我”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3. 放下对控制的执念 很多时候,我们分析对方是因为想要控制关系的结果。我们希望对方能按照我们的期待行事,但这种执念往往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学会放下对控制的执念,接受关系的不可控性,能让你更轻松地面对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4. 练习“课题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课题分离”,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们只需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需要为别人的课题负责。 比如,对方是否喜欢你,是对方的课题;你是否真诚地表达自己,是你的课题。当你学会区分这两者时,你会发现自己轻松了许多。 人际交往中,只表达自己,是一种高级的相处之道! 1. 让关系更轻松 当你只表达自己,不分析对方时,关系会变得更轻松。因为你不再为对方的言行而纠结,也不再为对方的情绪而负责。这种轻松的状态,能让关系更自然、更健康。 2. 让自己更自在 只表达自己,意味着更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种自我关注能让你更了解自己,也更爱自己。当你学会爱自己时,你会发现自己在关系中更自在、更自信。 3. 让沟通更高效    只表达自己,不分析对方,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它能让你更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能让对方更准确地理解你。这种高效的沟通,能减少误解和冲突,让关系更和谐。 不内耗的人,才能活得通透而自在。因为只表达自己,不分析对方的态度,不仅让在关系中更轻松,而且也让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尽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温暖
1回答
张俊霞
温暖了
#
评论
咨询师
李有军
22天前
感谢点赞,希望对你有所帮到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257天 目 标 目标分为外求目标和自成目标。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回报,做事情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如果教育孩子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懂事、成功的人,那是外求目标。但如果你为的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享受与孩子相处和沟通的乐趣,那就是自成目标了。这两者看上去非常接近,差别在于在进行自成目标的活动中,一个人可以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到行动本身,而不是关注行动的结果。 有人可能会问“那如果教孩子弹钢琴,刚开始能够沉醉于音乐的孩子肯定不多,最早的目标也是外求目标。”是的,人们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是纯粹的自成目标或外求目标,而是两者的结合,学奥数的学生接受长期的训练,最初是可能是出于想要在奥数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外求目标,但是如果他在反复练习,掌握了奥数思维之后,在研究数学奥秘时,越发沉醉其中,越来越享受解决难题的过程,那就是自成目标。 在外在目标向自成目标结合和过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即时反馈。当前,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对于许多成人和孩子来说,游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原因就在于游戏给予的即时反馈,尤其是积极的反馈,通关以后的音乐、礼物、掌声等等,都能使游戏玩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沉醉其中。如果教孩子弹钢琴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些外在的诱因,帮孩子踏出集中注意力的第一步,在给予孩子即时反馈的基础上,使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逐渐过渡到自得其乐、所有付出都值得的心流状态里。例如,在孩子每天完成练琴功课后,就陪她玩游戏。如果孩子都能完成一周规定的练琴功课,就奖励她周末去公园玩。这样的即时反馈能使人建立秩序感,强化自我结构,从而成功实现目标。

冯二玲
第229天 习得性无助及其启示 大约30年前,当时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研的马丁塞利格曼进行了一项实验,实现了人类心理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塞利格曼博士观察了若干次电击狗的实验,他发现有些狗完全没反应,他们只是躺下来忍受痛苦,当时心理学领域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这种现象,为了弄清楚为什么有些狗直接就放弃了,赛利格曼精巧的设计了两个阶段的实验,在第1个阶段A组的狗被背带绑住并受到轻微电击,他们可以用鼻子去按控制杆让电击停止,很快他们就学会这样做了。 B组的狗也是被同样的背带绑住并受到同样的电击,但他们无法让电击停止,这些狗只能忍受痛苦,C组是对照组,C组的狗被背带绑住,但没有受到电击。 第2天塞利格曼进行实验的第2阶段,他将这些狗逐个放进一个叫做穿梭箱的装置里,这个箱子中间立着一块低矮的挡板,每只狗都被放到挡板的一侧,被受到轻微电击,他们只要跨过矮挡板跳到另一侧就能停止电击,A组的狗(可以控制电击)和C组的狗(没有收到电击),很快就明白怎样跨越挡板,摆脱不适。但B组的狗(不能控制电击)则有不同的反应。他们躺下来呜咽啜泣,没有尝试逃脱。赛利格曼等人发现这些狗学会了无助,这一行为几乎摧毁了他们采取行动的干劲儿,此后科学家还发现猫、鱼、狗,大鼠、蟑螂,小鼠和人类都能学到这一特性。习得性无助就是将“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个想法内化,从而削弱了一个人的掌控感。 那么这个发现有什么启示呢? 成功的经验让人再次尝试,进而获得成功。失败的经验,让人放弃努力,从而再次失败。所以教学也好,培养孩子也好,带领员工也好,一定要让他们体验成功。因为只有成功,才能够让他们继续努力,从而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