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是问题的始作俑者之一,才能达到真正
任晓娟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是问题的始作俑者之一,才能达到真正的积极主动。这种主动是我们思考方法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情绪状态的产物。
1温暖
0回答
郑洁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华燕
当陪孩子做作业时,总是会出现那些说教和责怪的话,甚至会愤怒或者情绪崩溃,尝试去理解自己情绪失控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发火是因为孩子不符合“我”的理想化期待 首先,源于“我”对做作业有一些理想化的场景,比如孩子回家后会自动把作业拿出来,并在晚饭前自己把作业做完。有了理想化的期待,就会有相应的要求,会过度关注每一个细节,而现实情况往往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比如:孩子回家后并不会自觉做作业,甚至反复提醒以后还是做别的事情;孩子不知道作业是什么;孩子打开书本,虽然上课学过,还是不认识书上的字;孩子写字头太低了,握笔姿势不对,笔画顺序也不对;作业没做多久,孩子躺在了椅子上,或者自己跑去拿东西吃… 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无意识地想要去纠正他的行为,使之符合“我”的期待,头脑里会出现很多“应该”:你“应该”知道作业是什么;你“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去玩;而且,“我”会期待在纠正他以后,他就立刻能做到。可现实往往不是做不到,就是孩子会有情绪,觉得妈妈一会儿叫他这样,一会儿叫他那样,很烦,然后拒绝去做。 比如,学拼音和算数,因为他没有任何基础,“我”就在一旁教他,发现反复教了以后依然不会,“我”就会不耐烦。这时候的理想化期待就是“你应该在教了之后就能学会啊”。 “我”还有一种很隐秘的期待,就是“我”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来陪你做作业,你应该要满足“我”的期待。 二、发火是因为自己和孩子之间未分化 在陪伴孩子作业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不像我”。这是小时候妈妈的经典语录。现在想来,“我的孩子应该像我”,这不仅是理想化期待,还是未分化的体现。原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把“我”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去对待,去理解。
那晓旭
在 “毒父母”身边成长起来的孩子, 顺利实现分离和独立是件很难的事情, 他们往往沉溺于从父母那里得到爱, 或想要得到爱, 而且会一直保持着一种对爱的高强度的索取模式, 几乎没有从父母那里分离和独立出来的勇气和信心。
顾苘
感受和需求是沟通的两大基石, 可怕的不是冲突,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应对冲突。
王富菊
【说话停4秒就会很尴尬] 荷兰心理学家克登博格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两个人在交谈过程中始终保持流畅,那么双方都会感到自尊感,而且更易达成共识。如果对话中断了4秒钟或以上,就会让人感到尴尬、担忧、焦虑、合不来和被排斥,再次回到密切交流的过程就会存在很大困难。
薛梅
嫉妒也是一个爱的谎言。看上去,嫉妒也是一个三角关系,“我”因为“你”垂青另一个人,而吃起了另一个人的醋。但实际上,嫉妒常是一个借口,目的是为了控制情侣、伤害情侣。或者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转嫁自己的自卑感。
王义丽
未来会感谢现在的自己,无可替代的坚持不懈: 1、学与悟的关系?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2、怎么学怎么悟 ? 知识之间的关联于哪里?如何万物一体?智慧是怎么形成? 3、生命体是怎么运转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