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这样和孩子说话,生命越来越温润!  把“不准哭”,改为

冯二玲
这样和孩子说话,生命越来越温润!  把“不准哭”,改为“我在,我陪你,你哭完我们聊”。  把“不要吵”,改为“节奏调整…控制一下”。 把“怕什么”,改为“有我在,给你我的力量…”。 把“快一点”,改为“我在等,还要多久,我来配合”。 把“不行”,改为“可以,你觉得啥时候进行呢”?  把“这有什么难”,改为“没有谁一次就会的,你很厉害”。 把“你没有听见吗”?改为“我相信你听到了”。 把“你能不能乖点”,改为“我知道你会改变的,我们一起…”。 好好说话,善待孩子。他们与我们是生命的共同体。 教育,不是几节课就能改变一个孩子,更不是几个月就能培养出孩子的优秀能力。 教育是一个漫长而优雅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改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坚持,去重复,去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励,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还希望看到孩子的改变,重复和坚持是学习之王道,没有重复,没有坚持,就别希望有质的改变,教育是一场马拉松!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张仲君
我们跟大自然的关系中,就有很多投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就是作者把自己悲伤的离别心情投射给了花和鸟。 所谓投射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情绪、冲动或者愿望放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身上的这些东西,他宁愿在别人身上看到这些东西。 人际关系中经常有投射。 特别亲密关系中,最具破坏性的投射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亲密关系中的一方认为自己不完美、有低价值感,或者说是自卑。 这种自卑感实则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攻击,投射出去后,就成了感觉到对方瞧不起自己。 第二种,亲密关系的一方在一个看法上存在扭曲,认为爱和依恋是弱小的表现。 这种弱小感也会引起自己的屈辱感,投射给对方,就变成了害怕向对方直接表达爱和依恋,最后爱和依恋的需求就会变成对对方的指责。 用指责替代爱和依恋的妙处在于,既表达了需要,又使自己免于屈辱,因为把屈辱给了对方。 当然,这样做虽然保护了自己,却也破坏了彼此的关系。 投射往往跟安全感有直接关系。 环境的安全性对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每个人感受到的安全度却是不同的。 安全感较低的人,是把自己对他人的敌意投射到了环境中。 换言之,安全感越低的人,内心“杀人放火”的欲望越强烈。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表达。 消除投射的方法就是增加沟通。沟通所呈现的事实,会使投射被收回。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收回投射影响到人格的基本稳定时,有人也会选择对事实视而不见。 足够独立的、自我边界清晰的人,比较少投射。 一个人成长得越好,他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他就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别人身上。

王胜
人生有五重境界 第一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对自己无自知之明,对他人无感受之心;凡事据理力争,言之凿凿;只关注在事件及观点层面,没有向内看的能力,主观上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易从众主流价值观,并不清晰自身的期待和渴望。多数人都活在这个层面,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明”:是行为思维上的自动化反应,是一种混沌的生命状态。 第二重:知道自己不知道。         开始对自己有觉察有承认,开始质疑曾经熟悉了解的事物,对自身的言行及信念有了探索,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却会被惯性模式带着跑的阶段,心里明白却会有无力感。 第三重:不知道自己知道。         经过持续地带着意识去觉察~学习~修炼后,会无意识有能力跳脱出自动化反应,用到跟以往不同的思行方式,各方面的改变真正开始了,而自己并不是很清晰来龙去脉。 第四重:知道自己知道。         对自己有了解,对他人有看见。对自身每一步的言行都是主动选择清晰明了,勇于承担责任,有想法有弹性,无需表达过多,因为知道自己是一切的源头。        这是智者贤者的境界。 第五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知道我是未知的。        这是对生命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探索的状态:能量是在自然的流动,不会被过往的经验值框住,不会陷在“知见障”里;随处可学随时可放,有敞开接纳一切的能力,时时处在吐纳更新中,柔软而温暖。        这是活在当下,是赤子之心,是圣人的状态。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