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们这一生都在不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

尹玉勃
我们这一生都在不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冯二玲
你会共情别人吗?共情又称为同感、共感、同理心、同情、通情达理、移情、神入、感情移入等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是指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关于共情有一个比喻特别形象,“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 共情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咨询师要借助来访者的言谈举止,去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来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二咨询师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把握来访者的体验,结合来访者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来访者问题的实质。第三,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共情它不单是一种技术,它还是一种对人的态度,它是一种人性观,是对人类的悲悯情怀,对他人和自我的良好洞察,以及收放自如的换位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低水平的共情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而高水平的共青大多通过个人成长和体验可以获得。低水平的共情表现为运用倾听技巧,尝试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体验,并试图让来访者感觉好一些。高水平的共情是在理解来访者内心感受的基础上,探寻这些感受背后的情绪、观点和事实,能够推进治疗的过程。通过共情可以表达来访者在叙述过程中隐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和想法,帮助来访者更好的了解自己未知的,或者想逃避的东西。 在亲密关系以及亲子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一般都是和共情失败或者没有共情有关。

李有军
由于一些人小时候生活在父母的指责声中,长大后就沿袭了家庭中的“指责型”人格特点,对外界的人和事广泛加以指责,显得挑剔严苛、富于言语攻击性。这样的行为模式使得他们往往在人群中较为孤独,群体归属感较差,同时他们内心渴望爱,却不知如何寻求爱。究其根本,是他们受到了“指责型”家庭氛围所带来的人格层面的深刻影响。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人,往往性格压抑敏感,容易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有着深深的自卑,常高度地自我负面关注。一方面,他们容易对身边的人挑剔、苛求、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内心总觉得自己不对、不好、不够尽力。 常见的指责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非理性的“责任归因”及“事后追责”,这种做法会带给他人或自己带来极强的挫败感和自责感,对人际关系和个体自尊感的破坏性是极强的。另一种是不公平旳对比:拿指责对象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作比较,抬高别人,贬低指责对象,这种做法不仅会挫伤我们的自信,还容易把当事人引入一种莫名的嫉妒情绪中,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由此可见,喜欢指责别人的人会经常认为别人有问题,而且认为一切问题的来源都是别人、什么都是别人的错,这样他们就会通过责备他人的方式达到满足自身虚荣的目的。他们经常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潜意识聚焦他人缺点:选择性的看不见别人的优点,只看得见别人的缺点。他们总是在批评与指责他人中度日,并无缘无故地放大缺点,仿佛被遮蔽了双眼,完全看不见身边人的优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有弥漫性倾向:不止看见一个人的缺点,还能看见所有人的缺点。换句话说,拥有指责型人格的人,总是喜欢挑所有人的毛病,看谁都不顺眼。 第三个特点就是继承性:经研究发现,指责型人格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孩子通过后天学习父母的行为而来的。这类人的父母有很大的概率是指责型人格,所以他们从小就被父母打压、指责,相应地,他们长大后也开始指责别人,包括他们另一半和孩子。 第四个特点就是家族性:如在一个家庭中,姥姥是指责型人格,妈妈也是,那么很有可能舅舅也是。 第五个特点就是无意识性: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很难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以争吵成为夫妻间的家常便饭。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