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你会共情别人吗?共情又称为同感、共感、同理心、同情、通情

冯二玲
你会共情别人吗?共情又称为同感、共感、同理心、同情、通情达理、移情、神入、感情移入等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是指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关于共情有一个比喻特别形象,“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 共情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咨询师要借助来访者的言谈举止,去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来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二咨询师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把握来访者的体验,结合来访者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来访者问题的实质。第三,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共情它不单是一种技术,它还是一种对人的态度,它是一种人性观,是对人类的悲悯情怀,对他人和自我的良好洞察,以及收放自如的换位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低水平的共情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而高水平的共青大多通过个人成长和体验可以获得。低水平的共情表现为运用倾听技巧,尝试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体验,并试图让来访者感觉好一些。高水平的共情是在理解来访者内心感受的基础上,探寻这些感受背后的情绪、观点和事实,能够推进治疗的过程。通过共情可以表达来访者在叙述过程中隐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和想法,帮助来访者更好的了解自己未知的,或者想逃避的东西。 在亲密关系以及亲子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一般都是和共情失败或者没有共情有关。

1温暖
0回答
冯二玲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孟月欣
今天分享我一下我的老师李少成教授的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最新研究,全文如下: 青春期抑郁症相较于成年抑郁症患者来说,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发病机制多种多样,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最后转归也千差万别。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患者最后病情可能会转变成双相情感障碍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容易转为双相呢?结合精神医学、神经内科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转变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往往有以下特点。 一、浮夸炫耀。 过分夸大自我价值,特别容易炫耀,总是希望受到他人的特别关注,总是希望自己是人际社交的焦点;过高评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社会地位;容易借别人的嘴和别人的背景资源来 为自己背书站台,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比如特别喜欢炫耀自己认识哪个成功人士或知名人物。 过分夸大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的贡献和存在对亲人、朋友、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最容易有的想法是“如果不是我,他怎么可能有今天呢?” 二、内心脆弱。 对于别人的批评反应十分强烈,容易暴怒、羞愧或感到耻辱。有时候为了顾忌形象不愿意表现出来,但内心波涛汹涌,由于担心自己的形象受损而强行压抑,所以会有虚伪的表现。 三、喜欢控制。 喜欢操控指使别人,特别愿意指使亲人,而且毫无内疚感。也特别愿意指使地位、学历、年龄、容貌不如自己的人。处于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霸凌同伴的行为。 四、谄媚讨好。 性格中有讨好的一面,对于其认为的权威,无意识地会使用迎合讨好、恭维奉承的态度,这与对待亲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对外人亲近,对亲人疏远;对外人和善,对亲人凶恶”的印象,俗称窝里横。 五、自以为是。 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关注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也表现在自己认准的哪怕是错误的事情也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常常为了某些问题诡辩,以此种方式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认错”给这种人带来的痛苦十分剧烈。 后文待续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