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万源脱去心无事,一切都要向内求",在遇到事情时,应该多
白雪峰
"万源脱去心无事,一切都要向内求",在遇到事情时,应该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方案,而不是把问题的根源归因到别人和环境,不是要求他人或者期望借助外力。 向外求永远欲求不满,向内求才能应有尽有。我是一切的根源,一切向内求,个人成长和内在反思是通向自我快乐的不二法门。
0温暖
0回答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史冬英
拒绝,其实是每个人在生活中的必修课,不会拒绝别人的危害很明显,首先是自己的利益受损,其次是引来别人的忽视,甚至是故意伤害。 那些不会拒绝,或者不敢的人,多数会有两种错误的认知: 其一是觉得拒绝会破坏关系,事实上拒绝不会破坏关系,破坏关系的是拒绝的方式,而换一个角度来说,那些不允许别人拒绝自己的关系不要也罢,这样的关系建立在不平等、不尊重的基础上,对你来说有还不如没有; 其二是觉得拒绝别人就意味着自己不是好人,认为自己有道德瑕疵,这当然就是你想多了,实际上这只能说明你不重视自己,不懂得保护自己,或者自我价值感太低。 那么如何正确地拒绝别人呢? 第一步:调整认知,认识到拒绝的必要性,打消对拒绝的各种顾虑; 第二步:当别人向你提出要求时询问原因,也就是他为什么要让你做这件事; 第三步:对于那些相对有合理性的要求表示理解和共情,比如遇到这个情况确实挺难的; 第四步:表达拒绝,并温柔而坚定说出自己拒绝的理由,尽量简洁,不给别人讨价还价的余地,比如我最近不方便; 第五步:可以的条件下,给他提出替代解决方案的建议,比如你可以试试……。
冯二玲
第273天 与父母和解本质上是与自己和解 我们的人格是由父母(P)、成人(A)和儿童(C)三个自我状态组成的。 当我们在体验纠结冲突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内在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它们就分别来自我们人格当中的P和C。 比如在你是否去探望父母这件事上,来自P的声音会对你说:“该去看看他们了。”来自C的声音则是:“我不想去。” 接下来可能会是这样一组对话: P:你不去看望父母有违做子女的责任! C:可是每次一见面就吵架啊,我不喜欢。 P:那也不能不去,别人会说你太不孝顺。 C:从小就被他们控制得喘不过气,跟他们呆在一起我就不舒服! P和C一来二去地打个不停,你完全忘记还有个A没有发声。 成人自我状态A的功能就在于收集一切可能有用的资源去解决当下的问题,找出一个既能照顾到C又能考虑到P的方法,PC不打架,内在统一,你就体验到舒服了。 你可以通过学习去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性,也可以从自己的内在去发展出一个慈爱宽容的P来滋养自己,给自己从小没有得到过的支持和允许。 毕竟你已经长大成人。 也许有一天你就理解和原谅了父母,可以放下恨意去见他们;也许你并不能就此放下,但你却能允许自己可以不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我们无法把自己都不曾拥有的东西给到别人。如果去看望父母的目的是让爱在彼此之间流动,那么先照顾好自己,让爱在我们自己的内在滋生,再传递出去。 我想这就是调整吧!结果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是殊途同归。 你说了算。
尤四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智者,认知别人,明者,认知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知己知彼,能够帮助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策略人格心理学
姜红
在不同的年龄段,孩子能做的事情有所不同,父母要支持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认可和支持,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安全感,让孩子相信“我能,我行,我可以”。 在具体的沟通中,父母要告诉孩子明确的边界,让孩子有准确的衡量标准。然而,很多父母的问题在于,在跟孩子沟通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约束,只是说“你不要干这个”“不要做那个”。 如果没有明确且有据可循的禁止,其实跟没说一样,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些条条框框的意义是什么,反而只会觉得你唠叨。
王慧娜
每个人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有人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打压否定你的人传递给你的是负能量,让你蒙尘;欣赏肯定你的人总让你看到积极一面,给你力量。 莫言刚开始文学创作时,发表过几篇小说在刊物上,可始终没有激起浪花。这不禁让他产生了自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条道路。就在这时,著名作家孙犁特地找到了他,对他的文章做了褒奖,还发表评论大肆赞扬莫言的文风。当时孙犁在文坛的地位很高,有了他的肯定,莫言也振作了起来,彻底打消转行的念 ,这才有了后来的不斐成就。 《高质量社交》中有一句话:“‘人’字,一撇一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哲理。你是一撇,只有找到认可你、扶持你的一捺,才能站稳、立住。”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我们注定要与他人产生联结。既然不能决定遇见谁,就要好好选择与谁相处。生活总有诸多不如意,缺少身边人的鼓励和扶持,只会更加难熬。 选择和滋养你的人在一起,为你充电赋能,将你托举向更高处,这才是社交最大的意义。
张洪霞
一只玻璃瓶,用它来装水,它就是一只水杯;用它来装小物品,它就是一个收纳器;用它来插朵花,它就是一只花瓶,所以我们把它用于什么,它就有什么的意义,玻璃瓶本身不变,变化的是我们对它的使用和定位。同样道理,对发生的事,遇见的人,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呢?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