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内在旧有模式不会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不好就会改变。因为习惯了

李萍
内在旧有模式不会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不好就会改变。因为习惯了,一旦习惯了,那么即便是难受、不舒服,或是其他的负面情绪,都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当一个人习惯了待在恐惧中,那么恐惧就会带给他出于熟悉和习惯的安全感,所以这时候放下恐惧,等同于让他放下能带给他安全感的习惯,反而会让他误以为这样好像是不安全的。 任何事情只要熟悉就会成自然,而这个自然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熟悉的安全感,即便这种安全感并不是真的让我们感到舒服。 举例来说,假设父母常常骂孩子,常常说我骂你是为你好,孩子当然会感到不舒服。然而如果有一天,孩子做了某件事情,父母却不骂了,这时候孩子反而会开始焦虑,去想为什么我爸妈不骂我了?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 所以虽然明明被骂甚至被打显然是件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但是一旦我们习惯了,就会觉得如果对方不这样对我,反而会让我没有安全感,因为我不习惯被温柔的对待,在我扭曲的定义中,那反而可能是对方不爱我的表现。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141天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 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这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场所不同: 心理治疗师也称心理医生,顾名思义当然是在医院进行工作;而心理咨询师则大多都在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现在也已经有医院开始聘请心理咨询师了。 2、衣着形象不同: 既然是心理医生,又是在医院工作,当然工作时间就得穿着医生的白大褂;而心理咨询师,则可以穿着自己日常的得体衣服即可。 3、教育背景和处方权不同: 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一般来讲侧重药物,比如医院里的精神科大夫大都没有耐心和你谈,他们喜欢直接开药; 而心理咨询是不会用精神类药物的,完全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疏通心理的障碍。 4、定位方向不同: 心理治疗适合则是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的人;而心理咨询侧重于亚健康的正常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不同点: 对象不同 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心理异常的病人。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提出的灰色区概念认为:人的心理正常与异常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如果把心理正常比作白色,把精神病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灰色区”。灰色区可谓非器质性精神痛苦的总和。灰色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浅灰色区和深灰色区:浅灰色区只有心理冲突而无人格变态,是心理咨询的对象;深灰色区是各种变态人格和神经症,是心理治疗的对象。 内容不同 心理咨询主要解决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学习问题、工作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而心理治疗主要诊治某些病人的异常心理,如神经症、性变态、人格障碍、行为障碍以及心身疾病等。 目标不同 心理咨询的目标在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即通过心理咨询,使来访者摆脱心理困扰,增强适应能力,充分开发潜能,提高发展水平;而心理治疗的目标在于纠正异常心理,即通过心理治疗,消除或缓解病理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相同点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两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表现在: 两者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是一样的 例如:心理咨询师采用的认知疗法与心理治疗师采用的认知疗法在理论和方法上完全相同。 两者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认为这是使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应贯穿咨询过程或治疗过程的始终。 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很难截然分开 例如: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可能都会面对因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障碍而来寻求帮助的来访者。所以,心理咨询中有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中也有心理咨询。

彭充
“边缘人格障碍”有3大特征: 1,情绪波动性:通俗的话说就是“作”。 我们的情绪,从低潮到开心如果按0到10来分的话。 正常人的情绪状态在4~6。 乐观的人的情绪状态在5~7。 悲观一些的人的情绪状态一般在3~5。 有抑郁症,那就会在1~2。 有躁郁症的话,情绪就会白天在2,晚上在9。 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就像是坐过山车,几乎每时每刻都会在0到10之间跳跃。无法预测,没有一点儿稳定性。 2,内在空虚性: 内在是空虚的,低自尊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理解自己,只有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才感觉自己是完整的。一旦别人离开自己,马上就土崩瓦解,所以必须依附他人存在,否则就会被孤独感,空无的感觉和无聊的感觉所吞噬。 3,外在不确定性: 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没有人会真正爱自己,注定会被人抛弃,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延缓别人的离开,但不顾一切地去这么做的时候,别人又会吓到,觉得这个人做事比较偏激,想要远离,这就进一步让这个人坚信,自己一定会被抛弃。 如果你或者伴侣在感情中有这三大特征,那多半就是“边缘人格障碍”;这种“障碍”的成因,就是一句话:失去了连续的稳定的成长环境。 比如有一个人跟我说,他父母常年在国外打工,小时候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永远感觉自己是没有家的,所有的美好,都只是一瞬。他不知道接下来去的亲戚家会对他如何,所以他就特别讨厌一切的“不确定感”,在感情中,就不停地作。还有人跟我说,她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的情绪暴力下,父亲高兴的时候,会给她买吃的,夸奖她,给她讲故事;但瞬间,不知道因为什么父亲就会一脚把她踢飞。 无论是环境是不稳定的,还是父母的情绪是多变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非常不稳定的,时好时坏的像碎片一样的养育环境中,这个孩子的自我就很难是统一的,情绪就很难是稳定的,对关系的预期就很难是正向的。 所以,对这样的人的建议就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心理咨询,形成一个“凝聚性的自我”,因为在心理咨询中能形成一个连续的稳定的关系。有了这样的体验以后,再去进入亲密关系,才不会被感情的风雨轻易打散。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