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为一件事很痛苦,旁人看了

李丽杰
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为一件事很痛苦,旁人看了也很痛苦,他自己也很难受,但是就是无法做出选择,做出改变。这个时候,他往往会想,为什么我会是这样一个我,我能不能变一变,或者谁能帮我把周围的环境变一变,为何我总是陷在这样的痛苦之中? 这个人如果满心里所想的是,世界上有没有什么妙法可以缓解我的痛苦和难受?让我可以不用面对如此艰难的选择,也不用在眼下这种情境下煎熬,那么这种想法,和依据这种想法所做的很多事情,都如同达摩说的一样,是白费力气罢了。 世界上没有妙法,能够解脱痛苦,从痛苦中解脱的人,无不是经历过很多痛苦。也就是说,经历痛苦本身,才是通往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道路。 关于痛苦,逃是逃不掉的。什么精妙学说,什么灵丹妙药,都不可能真的让你从痛苦中解脱。 如果你看到一句话,就已经觉得解脱了,那一定是因为你已经从你的成长痛苦里,走到了领悟超越的门口。不是这句话有多神奇,是你自己其实一直走在一条虽然痛苦但却是朝向光明的路上 你一直这样痛苦着,也一直坚持着,你一直觉察着,身处黑暗也朝向光明,因为你相信光明的所在。这样的痛苦,会带来成长。 心理学,并不是一门让人获得良好感觉的学科 心理咨询,很多时候,就是打开防御走近真相的过程,也会引起来访者的阻抗或者不适。如果来访者的内心真的还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自己的真相,咨询师和来访者都要停在某处,等待那样一个时刻。而这个等待对于有的人来说,或许是很久很久。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心理咨询也好,心理学也好,并不是一个什么绝佳妙法,你了解了,懂得了,你顿时就感觉良好了。 不,它只是试图帮助你,去诚实面对自己罢了。而这种诚实面对,有时是很痛苦的。

1温暖
0回答
张瑞琴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和钰蓉
1.何谓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 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个体会削弱对以后可控事件的调节。所谓习得性无助感就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它是一种个体认为事件不依赖自己反应预期,实质是一种习得的消极动机。 2.习得性无助感的表现 个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后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工作学习方面: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后,在认知上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难以应付课业/工作的任务;情感上心灰意懒,自暴自弃,害怕失败,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及其他消极情感;行为上逃避失败,如:在过程中倾向于选择容易的工作,一遇到困难就易放弃,害怕思考问题,常以“我不会”“我不行”作为托词。一旦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就会对事物失去信心,丧失兴趣,从而导致任何做任何事的成果都下降。 社交方面: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到人,渴望与人交往但又害怕遭受拒绝,对他人的行为反应极其敏感,他人说话时语调的变化,一时的不理会都会初皮其认为是对方在拒绝自己;总担心自己会触怒对方,担心他人不喜欢自己等。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比其代也人更易将模糊的情境解释为拒绝,遭受拒绝后往往会产生退缩回避,易引起抑郁的产生。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社交上的习得性无助感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潘启平
周庆红
4.你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早期中断。这种情况下,当你在亲密关系中努力和伴侣维持关系时,你很可能会感到一定程度上的焦虑。由于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焦虑其实来自早期关系的破裂,你可能会在伴侣身上找茬,或者为了让自己避免亲密而制造一些冲突。你可能会感觉自己总是得不到满足、渴望亲密、容易嫉妒,并且感到不安。或者正好相反,你可能表现得非常独立,也从不在关系里寻求过多。可能你会努力回避亲密关系。 5.过去你一直在照顾父母的感受。理想的情况下,在亲子关系里,父母是给予的一方,孩子是接纳的一方。但是对于很多孩子而言,他们的父母总是很悲伤、抑郁、焦虑、不安,他们更多的是去安抚父母,而不是接受父母的爱与关怀。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变成次要的了,并且随着一直习惯性地去付出而不是得到,最初本能需要能够得到满足的体验也变得模糊了。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孩子可能会对伴侣付出很多,束缚着两个人的关系,或者完全是相反的情况。这些孩子有可能觉得自己被伴侣的需求压得喘不过气,他会在关系里封锁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厌恶。 6.你的父母在一起过得不幸福。如果你的父母彼此之间相处得不愉快,你可能也会不允许自己过得比他们好。你对父母有一种无意识的忠诚,这会让你防止自己比他们过得幸福,尽管你知道他们是希望你幸福的。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幸福受到限制的家庭里,那当他(她)感到幸福时,会觉得内疚或不安。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