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孩子的问题不是手机和游戏,而是亲子关系!父母如果成为了孩
那晓旭
孩子的问题不是手机和游戏,而是亲子关系!父母如果成为了孩子的压力,孩子的感受就是糟糕的!游戏和手机就是他们释放压力的途径。 搞定孩子的前提,是搞好亲子关系!孩子感受好,才会做得好!!!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胡星星
心智提升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会有螺旋推进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下面就聊聊一般会有哪几个阶段: 1、对自己毫无察觉和反思,行为完全依托于本能 2、开始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思考为什么这么做 3、逐渐接纳自己,减少内耗,心态趋于平和 4、长期的觉察和自我关注,行为开始趋于知行合一 5、进入稳定的专注状态,外界很难再干扰到自己 6、生命力创造力逐渐增强 7、开悟阶段,这个阶段会找到人生的高级使命和目标,专注恒久,为之奋斗 当然能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是大多数人都是望其项背的
史冬英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回避可能是很多人本能的应对方式,久而久之,回避成为习惯,甚至成为阻碍,让你在一些没有必要回避,或者必须面对的时候踟蹰不前,或者扭捏尴尬,那么这时你就需要调整了。 为此,你需要区分两件事——可以&不行。 这听起来像是废话,但凡我不做,那肯定就是不行呗?然而事实是,你可能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真正确认过你不行的底线在哪里。 比如社恐,认为自己社恐的人会回避所有社交,认为自己跟其他任何人在一起都会紧张、不自在、出丑、被嘲笑……这就相当于是给自己设置了很多的“不行”。但如果你逼着这些社恐的人去参加社交活动时,他们虽然很紧张,可能全程手足无措、默不作声,但他们依然能够坚持下来,甚至事后还会感觉好像也没有那么不可忍受。 这就是可以和不行的区别,就像你不喜欢吃芹菜,但你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吃一点,而你对花生过敏,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吃的。 所以,所有回避行为的调整,都需要让自己去勇敢尝试面对,然后找到可以和不行的边界,而不是让“不行”覆盖了全部。这样你就给自己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王红丽
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经历痛苦,而是让他在经历痛苦时更有力量。
孙三丽
有朋友私信我说,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一遇到点事情,不论事情大小,比如上班迟到,考试失败,失恋,失业,人际关系发生冲突等等都会心慌,不知所措,感觉天要塌下来一样,不知道怎么回事。 积累,也许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情绪也是可以逐渐堆积的。你仔细想想好像这些都不是什么天塌地陷的大事,死不了人,也都是暂时的,每一件事都不至于会导致一个人精神的崩溃,但是,如果这些事件与一个人过去所体验过的痛苦叠加起来,后果就可能很严重了。 你感觉很恐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你没有把过去的的痛苦和惩罚与现在分开,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也就是过去你因为一些小的错误受到过惩罚,这些经历你都记得并且逐渐积累起来,所以现在一个小的错误就会勾起你对曾经那些事情和惩罚的回忆,使你感觉就像犯了大错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一样。 我们要做的是把现在和过去的经历、情绪分开,避免现在遇到的事情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就是迟到一会儿嘛,不就是没考好,不就是失恋,不就是暂时没有工作吗,没关系,都会过去的,我愿意承担所有这件事带给我的相应的痛苦和惩罚。但是,对那些与这件事情无关的、过分的、多余的、不恰当的、不相称的、不公平的痛苦和惩罚,这与我无关!我—不—要!
浮红霞
心理学研究发现,生活中要少说反问句。比如:“不然呢”、“我怎么知道”、“听懂没”,说这些话的人可能没有其它的意思,但听到的人感觉却有否定指责和批评的成分在内,负作用很大。所以,生活中能用陈述句就不用反问句,比如:“是这样的”、“我不太知道”等,因为80%的反问句都可能会终结话题。
张凤琴
精彩的互动片段,丰富的内心活动,这样的模式在现实的亲密关系中太常见了,如何打开自己,自我觉知是关键。 (看图)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