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家庭教育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家长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意识 ——
吴美燕
家庭教育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家长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意识 —— 意识到别人也是自己的主体,是独立的人,有独立的思想和感受,不是受自己操控的 —— 是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自体自恋,总是从自己的幻想出发去操控一切,并且在幻想受挫时第一时间攻击指责别人,发泄痛苦让别人承受。而这个别人最容易是弱小的孩子。打破小我的自恋幻想,回归自身的主体,真实的看到孩子,守住边界,相信孩子的本自具足,这是每个家长,不,是每个人都要修炼的人生课题。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谢海清
心理问题的解决之道,是多维度的。 首先,我们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调节那些影响我们情绪的神经递质一一多巴胺、内啡肽、肾上腺素、催产素。这些化学物质的微妙变化,就是情绪波动的关键。 其次,我们深入到关系层面,探索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关系。就像一个小孩与他的父母,这种内在的关系模式,往往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外界。通过修复和改善这些关系,我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平和。 最后,我们直面情绪本身,释放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那些情绪一般都是一些原生情绪和次生情绪杂糅而成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情绪的根源,然后释放它们,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每一条路径,都是通往内心平和的桥梁。每一步,都是我们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这条探索自我的旅途中,我们不仅能够解决焦虑和抑郁,还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活出更加充实和快乐的人生。
赵莎莎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一个原则就是,在处理家庭问题的时候,要区分一下这个问题是谁的“课题”,谁的课题,谁负责解决。 区分的原则很简单,这个问题让谁感到困扰,谁困扰,这就是谁的课题。 比如子女决定跟什么样的人结婚,如果子女想清楚了就不困扰,因为这是他的选择,可是父母不同意,他们担心这个对象不可靠,那么这件事情就是父母的课题,只有他们为此感到困扰,按照课题分离原则,父母的课题父母自己解决,换句话说,子女并没有义务改变父母(当然,更不用屈从。) 牢记这个原则,很多问题的处理就简单多了,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纷扰,很多都是子女成年之后,抱怨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他们不理解自己选择的工作,不认同自己的伴侣,或者在生活观念上跟自己不合,由此又引发了童年时的很多委屈……遇到这些问题要让做子女的人知道,重要的不是跟父母较劲,你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就够了。至于父母怎么想—— “那不是你的课题。”
王倩倩
曾拥有的,让我心怀感恩; 已失去的,也教会我成长。 至少,我为自己的决定负过责任, 无论结果如何, 我都是对得起自己的。
那晓旭
1、无条件的接纳, 2、父母看重、重视孩子的优势,尤其是父亲, 3、母亲有足够的安全感,如信任孩子,保持情绪稳定, 4、父母的肯定、赞美、认同, 5、父母给予孩子时间去寻求模范,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应对困难的方法和态度。
冯二玲
“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是取经的那条路。” 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难熬的时刻,但一旦熬过去,回头看,你就会发现,正是那段日子,成就了如今的自己。 痛苦,是觉醒的开始,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让你痛苦的人,恰恰是来唤醒你的贵人。 让你痛苦的事,往往是来照见你的模式。
那晓旭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就是 每个人都在抱怨 没有人改变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