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问:有些人只相信自己,认为自己通过在心理类书籍寻求答案就

赵莎莎
问:有些人只相信自己,认为自己通过在心理类书籍寻求答案就可以解决问题,比起心理专家来,他们宁愿选择心理类书籍,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任何东西的本质都可能是中性的,意思是任何东西都可能无所谓好坏,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对其有不同的用法,心理类书籍也是如此,有些人读心理类书籍真的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可以从中获取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知识,还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人格力量等等。不过也有一些人将心理类书籍作为一种冠冕堂皇的自我封闭的工具,他们以为自己在通过阅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其实却在吸收书中自己想吸收的那部分内容,滤掉了书中不想吸收的那部分。反正书是死的,他们怎么做都没人可以干预,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这些人心理类书籍是陷害他们的毒药,我们可以在身边看见不少这样的人,书越读越多,人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远离人群。 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心理医生都是不可取代的,就像你可以用手摸摸脸上有脏东西,但是你的家中不能没有一面镜子一样,心理医生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你的手摸不着的心灵上的一切。 问:有些人看了心理类书籍后就像掌握了真理,满口头头是道,但行为与观念相反相去甚远,这又是什么原因? 答:那是因为他们用所谓的真理构建了自己与他人情感交流的屏障,同时构建了给自己情感保持接触的屏障,当观点从口里说出来的时候,情感却从另一个隐蔽的侧面支配着他的行为,这样就显得观点和行为相去甚远。 问:有一种说法说看多了心理类书籍会越陷越深,因为想的太深,太细,反而会有更多的毛病,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答:还是要看具体的人,我不认为想的细,想的深有什么不好,而且真正细想,深思之后恰好可以使人少想,因为好多事情已经被通透的想过了,不必再想了,所以深思细想之后,人可以获得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很多人的很多毛病恰恰是因为思考的太少,看书是获得他人思考成果的一条捷径,是一件有益处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你怎么利用这些成果。

1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王新宇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认为我做得好,我也不更加勤勉;全世界说我做得不好,我也不沮丧。 谁都有长处,也都有短板,如此方构成芸芸众生。 世界之所以有趣,恰恰是因为生活各异。 专注自身,才能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膨胀的世界里,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光环和美好。 有一个成语“呼牛呼马”,来源于庄子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自认为博学的人,名叫士成绮。 他经常听别人赞叹老子具有超然高尚的智慧,于是登门拜访老子。 他看到老子的家如同老鼠洞一般杂乱不堪,生气地说道:“听人说你是拥有大智慧的圣人,我走了几百里路来见你,没想到你像老鼠一样!”老子听了像木鸡一样,毫无反应。 士成绮骂完了转身就走。第二天,士成绮觉得自己错了,又来跟老子道歉。老子平静地说道:“什么圣人不圣人,这种名号,我早就像破鞋子一样把它扔掉了。我如果有获得大道的实质,你骂我是牛、是马、是老鼠,又有什么关系?我还是我。 ”你说什么,是你说什么,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如果你选择活在别人的眼里,就注定要死在别人的嘴里。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生活,别人的生活再好,也未必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使命,不用和别人比,好好活自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