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家长看到孩子把同学的笔拿回家,有时还偷拿妈妈的钱时候很紧

刘景红
家长看到孩子把同学的笔拿回家,有时还偷拿妈妈的钱时候很紧张,心里马上上来想法说,怎么得了啊,这么小就偷东西,我怎么就生了这么个孩子啊?担心啊,委屈啊!但心里又不敢直接问孩子,害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无所适从。心里焦躁不安。其实换个角度看看。偷拿东西的背后是孩子喜欢这个东西,因为小孩子心里不知道用正确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才偷的,如果家长想成是孩子道德有问题了。让问题变得很羞耻,大人和孩子没法坦然面对这件事。只有用管教训斥甚至是辱骂和责打。本来是可以直接跟孩子说,听说你把同学的玩具放在你的柜子里了,这样不对啊?也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你真的很想要这个玩具。我们可以一起说说就行了。 当孩子愿意把东西还给别人时,可以这样夸 1.你愿意把东西还回去,说明你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是个好孩子。 2.,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拿别人的东西,你能记住这次教训就好。 3.你能承认东西是你拿的,这需要很大勇气,妈妈给你点赞 4.你能把东西还回去,还请求对方原谅,这是很有责任感的行为 5.你能主动和同学说“对不起”这就很好了!。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赵莎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马路上被人超车,心里特别窝火;在公司同事提出反对意见,气得吃不下饭…… 我们总是很容易生气、发怒,为一些小事发脾气,等事后又非常后悔,觉得不值。可情绪一旦上头,又会做出很多冲动的决策,反而带来更大的损失! 如果你有这样的情况,那么你一定要知道心理学上的空船效应。  什么是空船效应? 空船效应源于庄子的《山木》中的一个故事: 一个人乘船渡河时,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都没有得到回应,于是十分生气,开始破口大骂。但当他发现撞上来的竟然是一只空船时,怒火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生气与否往往取决于对方是否有意。如果对方是有意为之,我们便会感到愤怒;而如果发现对方并非有意,这种愤怒情绪就会迅速消散。 这一现象的本质其实是心态问题。正如故事所反映的,我们的情绪并不完全由事件本身决定,而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心态。 空船效应背后的心理学机制 归因理论: 当面对空船时,人们倾向于将碰撞等情况外归因,比如归于水流、风向等外部环境因素。而面对有他人的船时,人们容易内归因,觉得是对方的过错。这种归因方式的转变,导致了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不同。 心理距离机制:空船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没有“心理主体”的事物,和我们的心理距离较远。但有他人的船则让我们感觉对方的意图、行为等因素与自己紧密相关,心理距离拉近,这种距离的变化使得我们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这恰似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代表激发事件,B(Belief)代表个体对事件的信念和看法,C(Consequence)代表情绪和行为后果。并非A直接导致C,而是B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 “空船效应”正是对这一理论的生动诠释,提醒我们改变B,即对事物的看法,便能重塑C,掌控自身情绪。 正如庄子所言:“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我们以空船般的虚己之心处世,便能减少许多无端的烦恼与伤害。 所以我们在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不能太着急,而是要有接纳的心。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接纳什么,什么就消失。你抗拒什么,什么就存在。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