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王倩倩
1温暖
0回答
李卫芳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史婧雅
三分之一效应属于决策中的心理偏差。人生在世,经常要面临各类选择。选择无非有两种:二者择一,或多者择一。二者择一,当然也有难度,但难度不大;而在“多者择一”的决策中,随着选择对象的增多,选择余地的增大,选择难度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也在增多和加大,最后使当事者陷入迷茫。 在生活中,“三分之一效应”最典型的体现就是顾客购物时对于店铺的选择。当顾客走进一条商业街的时候,通常是不可能在第一家店铺成交的,他总认为前方有更合适的。通常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因为一旦前方没有了可供选择的店铺,顾客会产生一种后悔心理,觉得前边看过的似乎更好一些。如果这条街是一眼看到头的,通常情况下,分别处于街道两头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铺最好。 据婚介资深人士透露,很多大龄青年之所以成为“剩男”、“剩女”,是因为陷入了类似“三分之一效应”的心理陷阱,不少青年,尤其是条件好的白领女性,本来有极好的机会,却一次次错过,主要原因在于总认为前面的“店铺”还很多,“下一个”会更好,结果是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暮去朝来颜色故”。 在考试中的选择题上,“三分之一效应”也作用于其中。很多人会认为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答案不会很早出现也不会很晚出现,因此,更多的人选择B或C,而A和D则选择的人相对较少。

冯二玲
孩子为什么要学习? 一方面,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学习欲望是本能的,有生存的欲望就会有学习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都是爱学习的,也都是会学习的。 另一方面,孩子出于生存需要的、自发的学习动机并不能延伸到学校,因为学校的学习是被安排的,从一开始就缺乏自发的机会。学校的学习有目标、有计划、有考核,这一切都与孩子自发的内在动机不吻合。内在动机也是人人不同的,学校教育越标准、越统一,越不能吻合个体动机。常规的学校教育既然不能满足内在动机的个体化需求,于是就建立了一套外部动机系统,用考试、奖惩等机制驱动学生。 真正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什么呢?如何获得呢? 简言之:在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产生成就感。 造物主给孩子准备了许多学习的基本能力,比如记忆力、观察力、感受力、创造力、勇气、好奇心等,成人总是惊叹于婴儿的成长力,可等孩子长大后上学了,就开始对孩子产生各种不满了。上学后,孩子开始学习人类积累下来的复杂的学问了,成人以为聪明的孩子加上负责的老师,就应该一往无前。其实,学习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是开疆拓土的事业。 家长不要执念于快乐学习和玩中学的诱惑,那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执念于此会助长思维的懒惰——应试的勤奋也同样会助长思维的懒惰。然而,学习虽有困难,也是充满乐趣的,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式的乐趣。学到新知,解了疑惑,理解了现象背后的原理,认识了自己的内心,了解了别人……都是让人快乐的。所有的深度快乐都是在与困难相处中获得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