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我们生活中可会遇到情绪

王胜
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我们生活中可会遇到情绪起伏很大,翻转很快的时候,是什么在搅动着我们的情绪呢?与我一起来觉察我内在的世界……

0温暖
3回答
#
评论
洪荒之力。

相关回答
冯二玲
本我 超我 自我 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本我即欲望和本能层次的力量,超我则是规则层面的力量。本我渴望为所欲为,而超我则控制本我,自我则起着协调超我和本我的功能。对于这个人格结构还可以有更直观的理解,将本我视为一个人的“内在小孩”,而将超我视为其“内在的父母”。 “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形成于一个人6岁前的经历,基本就是这个人小时候与最主要的抚养者的关系模式的内化及现实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最终会被他内化为“内在的父母”,而幼小的他则被它内化为“内在的小孩”。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6岁后人格就基本定型,以后可以改变,但难度很大,也就是说这个人6岁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了它的基本人格结构。 那么6岁前父母对一个孩子的惩罚就会被永远根植于孩子的潜意识之中。比如你做了一次恶作剧,受到了父母严厉斥责,那这种记忆就会扎根于你的内心。如果父母相对比较严厉,你经常被父母严格教导或惩罚,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或者父母尽管不严厉,担心一些特殊的原因,你很小的时候就主动约束自己,做的像一个小大人似的,也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比如父亲太忙,妈妈多病,父母都很爱你,而你则会回报给父母以爱,很小的时候就能主动去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一来,你很小的时候就成了一个小大人,这样一个小大人会得到亲朋好友的赞扬,大家都会夸你懂事,这看似是好事,但其实这个小大人的本我被压抑了,你也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 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一个人拥有强大的超我,就很容易在面临考验的时候感受到焦虑,只是这种焦虑并不仅仅是生存性的,而且带着惩罚性,也就是他害怕通不过考验,不仅仅是害怕自己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也害怕得到惩罚。即害怕再也得不到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的认可,也是害怕得到超我也就是“内在父母”的惩罚。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似乎都变成了应试社会,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好好上学并取得好成绩是最重要的,也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那么相应的,他的超我与本我的冲突也最容易体现在这一点。于是,小时候我们很容易担心通过父母要求的那一关,而上学阶段如何通过考试这一关。这一关既是现实的父母、老师和社会对我们的考验,也是“内在父母”或超我对我们的考验。考试焦虑,特别是重要的阶段比如说中招考试高中的考试焦虑仍然是我们所体验过的最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深入到潜意识,最终替代了小时候被父母考验的焦虑,形成了一种标志性的焦虑,一旦我们再次遭遇考验,对自己而言重要时期的考试焦虑就会在梦中重现。

郑庆艳
如果你爱我——萨提亚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 你若不爱你自己 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 因为 你不可能给出 你没有的东西 你的爱 只能经由你而流向我 若你是干涸的 我便不能被你滋养 若因滋养我而干涸你 本质上无法成立 因为 剥削你并不能让我得到滋养 把你碗里的饭倒进我的碗里 看着你拿着空碗去乞讨 并不能让我受到滋养 牺牲你自己来满足我的需要 那并不能让我幸福快乐 那就像 你给我戴上王冠 却将它嵌进我的肉里 疼痛我的灵魂 宣称自我牺牲是伟大的 那是一个古老的谎言 你贬低自己 并不能使我高贵 我只能从你那里学到“我不值得” 自我牺牲里没有滋养 有的是期待、压力和负担 若我没有符合你的期望 我从你那里拿来的 便不再是营养 而是毒药 它制造了内疚、怨恨,甚至仇恨 我愿你的爱像阳光 我感受到温暖、自在、丰盛喜悦 我在你的爱里滋养、成长 我从你那里学会无条件的给予 因为你让我知晓我的富足 与那爱的源头连接,永不枯竭 永远照耀 请爱你自己吧 在爱他人之前先爱自己 爱自己不是自私 牺牲自己并不是爱的表达方式 爱的源头就在那里 然而,除非你让自己成为管道 爱不能经由你而流向我 你若连接 爱会滋养你我双方 你若断开连接 爱便不能经由你而流向我 你的爱便不是真爱 而是自我牺牲 然而,那不是我想要的 爱自己,是生命的法则 除非爱自己 你不可能滋养到别人 我愿意看到充满爱和滋养的你 而不是自我牺牲的你 因为,我也爱你 我爱你 必先爱我自己 否则,我无法爱你 而你,亦当如此 生命的本质是生生不息的流动 生命如此 爱如此 请借此机会好好爱自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