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第228天 适当沉

冯二玲
第228天 适当沉默,留有空隙地对话 在对话中出现沉默,我们大多数人的感觉其实是尴尬的,总想快点说些什么消除这些沉默。然而有20多年沟通对话经历的专业者却说“我所进行过的最难忘、最富有成效的对话,无一不曾出现过沉默。”正是因为有了沉默,我们在开口之前才可能有时间去反思对方的意思,思考自己要怎么回应。而有了这些思量,才可能出现高水平的沟通。 适当的沉默更有让沟通回到健康状态的调整功能。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如果你碰到下面这样的迹象,就暗示需要沉默了: 不等别人说完,你就想反驳。 才听了几句,就想给建议和下结论。 双方说话一直在兜圈子,没有聊到实质。 一个人滔滔不绝,别人没有说话机会。 我们习惯性的说话方式,常常会导致这些不理想的沟通状态。其实只需要借助片刻的沉默,就能放缓沟通节奏,一旦嘴闭上了,心就会打开,双方就能意识到,刚才的对话脱离了解彼此沟通的初衷。

2温暖
4回答
冯二玲
温暖了
评论
相关回答
史冬英
人活一世,最艰难的可能莫过于做到三次“承认”——承认父母是平凡人,承认自己是平凡人,以及承认孩子是平凡人,因为每一次“承认”都意味着脱胎换骨的成长,而破茧成蝶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痛苦的。 首先,承认父母是平凡人,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把成长的一切责任放在自己肩上,不再抱怨父母没有给我们一个更高的起点,不再期待父母改变他们对我们的态度,也不再执着于补偿小时候父母带给我们的伤害,而是一切向前看,接受我们才是自身命运的责任人,好赖都怨不得别人。 其次,承认自己是平凡人,意味着我们将彻底击破自己的“全能自恋”,不再需要强迫自己以证明我们的优秀,也不再关心别人怎样看待我们自己,我们将回归自己的真实内心,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只去做好自己想做也能够做好的事情,就像真正站在了大地上,无比心安。 最后,承认孩子是平凡人,意味着我们最终放弃了对外在的追求,孩子不再是我们人生的延续,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的人生,而不需背负我们的期待,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由此可以看到,其实每一次“承认”都是在为自己松绑,只有不再执着于那些僵化的、不由我们自己做主的条条框框,我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才能真正做到不论喜悲,都是自己精彩的一生。 那么现在的你,做到哪一步了呢?

唐建刚
反移情“Counter Transference”,是从咨询师这个方向朝向来访的态度、情感、反应等等,当然除了情感和态度还有很多的成分,关系的方方面面都在里面。 咨询的过程中,有些部分反应纯粹是由于来访者所激发的;但是另外有一部分,是咨询师自己不知道的,是你本人个性里所隐含的那部分内容,叫盲点。 盲点是啥意思的?盲点是来自于,比如性格里的,成长中的,内心的关系模式里的,这是你自己的,没这个来访的时候,你也有这个特点,但你自己并不一定知道,就是盲点。但实际上,资讯中的反应有一部分是盲点导致的,有一部分是由来访这激发出了咨询师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狭义的反移情。 盲点需要咨询师在自我体验中去解决,盲点在督导中也只是点到为止,因为这个场合和这个设置都做不到。但是它会不由自主在治疗中带出来,所以在督导的时候可以帮你点一下,有这么个情况你注意了,然后去做体验,慢慢修通自己的部分,这是需要在自我体验中解决的。 除了盲点的部分,咨询师对来访者反映的方方面面,有时候它是源于来访者的,有时候是源于咨询师自己的。下面我们来具体看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反移情也包括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一般性反应,就如同对普通的个体一样的反应。从这个方面来讲,表现出咨询师的为人,咨询师的为人处世方式,会自觉不自觉的对来访者就是这么个常规的方式,是一般性反应。但严格的讲,在治疗的框架下去理解的时候,这一部分也要算做反移情的部分。就是咨询师个体差异的部分,对来访者的一般性反应。 第二个,是由来访这特定的特征所唤起的咨询师对来访的移情;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做出的角色反应;咨询师早期部分关系的再体验等。都是咨询师的反移情内容。 第三个,还包括了共情性的认同部分。咨询中,咨询师多少都要对来访者有一些认同,因为不认同,根本就没办法去共情,没办法去理解。重要的是咨询师需要清楚自己在认同,而不是陷于其中不自知。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