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问答已经去了别的星球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竭力是一己之力,借力是合众之力,两者间隔着一个人通达世情的能力与自知自明的智慧。   人依附群体而生,无法离群索居,一个人力量再大,智慧再深,也不足以独立解决所有问题。于是,便有了借力之说。   竭力容易,借力困难;竭力简单,借力复杂;竭力径直,借力迂回。竭一己之力,可锄草耕田自给自足,借万众之力,可移山填海生生不息。   若要借力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给他人一个借力于人的理由,二是给自己积累借力还利的资本,三是竭一己之力与借他人之力必須同时进行,不得藏私。   借力于人者,不求回报者少,借力还利者,再借时阻力便小,竭己力借他力者,才能与他人休戚与共风雨同舟。   有借有还是借的根基,借力还利是借的结果,同心协力是借的升华。一个人若想得到他人的臂助,除了竭力而为,更要感遇忘身。   其实,借力藏在竭力之中,只是,竭的是个人的智力,是一个人的风骨与胸怀。   风骨得到他人的尊敬,胸怀接纳他人的索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如此一来,才能在借力之中收获他人的认可,才能在借力之后留下他人的真诚,才能摆脱“借”字的功利与狭隘,获得源源不绝的他人助力。   竭力终会力竭,借力却可源源不绝,变竭力为借力,并借力为己所用,则一己之力便会无限增加。借力之道,在于人心光明,在于道法自然,在于大公无私,在于助人助己。   若要借力,不必等到己力已竭,更要留有余力回报他人;若要竭力,也要先考量一下能够借力几何。如此一来,才能知晓自己真正拥有的实力,才知能否匹配力所能及的理想与抱负。

陈玉玲
取悦,其实是一场高成本的内耗。 每一个习惯取悦的人,大概会很忙,忙着感知别人的需求,忙着选择先满足谁,忙着焦虑地等待别人的认可,忙着担惊受怕——是否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被抛弃。而每一个取悦者又都是健忘的,似乎昨天得到的喜爱和认可在明天就会清零,然后就会重新启程,追求更多的认可。 拥有25年心理医生从业经验的美国作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其畅销书《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中,将取悦分为认知型、习惯型和情感逃避型。 如果你是习惯型取悦者,你一定要明白,没有谁可以一直获得别人的认可,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做了什么事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你要学着把它们区分开来。认识到这一点,你便不会对偶尔的批评和指责感到忧心忡忡。谁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你也一样。 如果你是认知型取悦者,请一定告诉自己,好人并不意味着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维护自身利益与自私自利有着天壤之别。你可以选择牺牲自己满足别人的需求,但这样只能证明你喜欢伤害自己。 如果你是情感逃避型取悦者,你要学习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冲突,而不是依靠一味的付出来避免冲突的产生。你靠取悦来逃避愤怒、冲突和对抗所获得的短期利益,远远比不上没有学会表达愤怒和管理冲突的技能所带来的损失,因为这些技能会让你和你的人际关系变得更愉快、更健康。 取悦,可能是内耗程度最高的事情,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而且导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内心戏。在本该提升自己、做喜欢的事情的年纪,选择了苦闷,丢掉了本该找到的自我。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不值得的。如果一定要取悦,请你先取悦自己。 罗伊·马丁纳曾经说过:“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可以自由地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在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摘自《停止内耗》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