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原生家庭的爱与恨(7) 原生家庭的模式

史冬英
原生家庭的爱与恨(7) 原生家庭的模式是会代际遗传的,这或许才是原生家庭特别重要的一个原因。 比如一个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她习惯了被不公平对待,她就会慢慢认同女孩就是不值得被重视的这么一种观念。那么有一天她当了母亲,她也会不自觉地推行重男轻女的教养方式,她会把自己不是男孩,没有办法享受男孩的特权的愿望投射给自己的儿子,让他代替自己去放肆享乐,同时她会把自己作为女孩时所受的苦让自己的女儿再受一遍,这是她对自己是女孩的愤怒的投射,她绝不能接受这样的不公平只有她一个人承受过。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代际传承,其中的原理和过程远非爱恨那么简单,它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内心的认同,哪怕万分痛苦,也依然坚信这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是这个家庭的运。 然而命运只是因为你不自知,如果你可以打破原生家庭的循环,那么“改天换命”并不是没有可能。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王倩倩
石萍
通常跟父母关系好、有满足感的孩子,长大后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反而显得不那么亲近;没有那么多念念不忘也没有那么多耿耿于怀,孩子们专注于自己的人生,偶尔与父母分享;父母是温暖有爱稳定的背景,自然存在不必刻意维护。 反而是小时候跟父母的关系“结节”比较多的孩子,这一生都会把父母当作一个重大课题去攻关,无论是较劲、对抗、还是求认同、求夸赞……,父母像是挡在前面的大山,不爬过去就不能好好活自己,成就和失败都系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 这种纠缠,有时被误以为是血缘情深,但其实是生命成长受阻或者被扭曲,是一种纠结式的亲近。 那个小时候没有被无条件爱着的小孩,始终拿捏着各种姿势,挤进父母的视线,向父母求证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最不认同自己的那一个。 这是一场多么惨烈的求证啊,两个本不相同的生命故事,非得彼此争夺着原创版权。 父母的爱,本就是帮助孩子准备好独立、顺利地离开;教育的意义是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的本身,允许孩子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以我们不熟悉甚至无法理解的方式;而不是用我们的经验和认知局限困住他们,让他们在父母的经验里拼命求证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去勇敢做一个敢于“不爱”孩子的父母吧!把如何生活的权利交给孩子,选择相信而不是担忧,更不是控制!—赵然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