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关系中的谈话分为两种:一种是问题谈话,另一种是资源谈话。

袁英群
关系中的谈话分为两种:一种是问题谈话,另一种是资源谈话。 问题谈话是把两个人之间的问题拿出来,谈清楚,而资源谈话是把两个人之间好的部分拿出来聊一聊。 资源谈话做得越多,关系越容易变得更加安全、积极与正向。 举个例子:你的伴侣回归家庭了,虽然会主动做家务、关心孩子,但是与你交流不多,让你总觉得不安全、不确定。 谈话的时候,你可能会说:老公,我现在很难信任你,不确定你爱不爱我,我想了解你心里的想法。这样的谈话就是问题谈话。 而如果你对他说:老公,这几天你一直在关心我和孩子,让我觉得踏实了很多,你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你知道吗? 这样的方式就是资源谈话。 其实,这两句话表达的核心含义都是:你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想让你更爱我。但是谈话方式不同,效果也会有微妙的变化。 很多人喜欢做问题谈话,却不擅长资源谈话,哪怕发现一点资源的时候,也容易把这看成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但其实,资源谈话可以让两个人看到关系中的希望,一起慢慢放松下来。因此,像案例中这种情况,就比较适合进行资源谈话。

3温暖
0回答
吴季钏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刘云清
(张沛超) 接下来要引入一个与自杀有关的概念,叫作"扭力"。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一个叫张杰的自杀学专家,在进行自杀社会学的研究后得出了扭力理论。扭力不是压力。 我们假设有一块橡皮,给它上面单方向承重,它就会产生压力。你得用多大的压力才能把它压散掉?但是你要拧他的话,轻轻一使劲橡皮就裂开了。这就是扭力的神奇之处。张杰认为,单方面的压力不管有多大,仍不足以导致自杀。导致自杀的其实是内心的冲突。 比如一个孩子在家中既要忠于母亲,又要忠于奶奶,那不管他做什么选择,都会不好。 。。。。。。 成年人的自杀不像青少年一般盲目,它有内在的算法。从客体关系的理论来理解,一个人的自杀可能有很多好处。好的自体,坏的自体,好的客体,坏的客体,产生了4个象限。 一个人的自杀,有可能是为了保住好的自体。一些影视明星在最好看的时候自杀,遗像永远如花似玉。一个老年人在疾病将会导致他死得难看的时候,有可能会自杀,因为他要保住好的自体。一个人的自杀是有可能有这种潜在算法的,只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进行了这种掂量。 一个人自杀有可能是同好客体团聚。比如中国古代有夫妻感情特别好的话,丈夫死后,妻子选择殉身。当一个人丧失了重要亲属,有可能通过快死而与那个人团聚。一些自杀事件中,孩子跳完,父母跟着跳,好像连一秒都不能错过,赶紧扒上这一趟车就可以跟孩子又在一起了。 我们做危机干预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辩症,要能找出他当前寻死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帮他找到不死的道理。 还有一种死法就是象限三,要干掉坏的自己,多见于自罪自责型。感觉自己罪孽深重,所以把一个罪孽深重的坏的自体干掉是一件正义的事情。一些重度抑郁患者常有着近乎妄想似的自罪观念。 最后一种象限四,是报复性的。如果死能够给坏客体带来麻烦,比方说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坏的、虚假的,自己的死能够将父母的罪行昭告天下,他也可能会选择死。 在进行自杀干预的时候,最好能知道是什么情况,迅速分型: 对于第一种型要告诉他:你能想象以后你会好成什么样吗? 对于第二种要告诉他:你能想象你的好客体如果活着的话,他会对你说些什么吗? 对第三种,大概只能用药克服妄想。 对于第四种要激活他的怒,当他非常生气的时候,他会先不急着死,想要再斗一斗,因为气还没解。 因此,自杀干预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要让对方理解你不是和他对抗的,而是和他站在一起成全他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