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4.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养”情的沃土。母子(母女)关系

张慧芳
4.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养”情的沃土。母子(母女)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更是一个人前行的动力源泉。母亲对孩子最真挚的爱不是在物质上给予多少,也不是嘴上说的怎么样,而是在行动中你能支持到多少。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王超
2022年5月15日第8次案例督导课前答疑 督导师: 王超 ①关于语句重复 往往是来访者在重复语句的时候,咨询师内心也跟着一起重复。有时候是有意识有时候是无意识,其实潜意识就在重复。然后你会体验到来访者的感受。来访者可能还没体验到,你就可以把你的感受交给他让他去重复。 咨询师体验到的感受只能说是模糊准确。比方说我们戴眼镜,如果没有颜色的话,看到外面的景物就是真实的。如果带着一点颜色,那看到的景物就不是特别真实,但是景物的基本结构还是那个,不会在实质上有改变。如果戴的眼镜颜色再浓一些,那可能附加的颜色就更厚一些,但是你看到的还是那个结构。所以说不同的咨询师体验到的语句和感受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会有轻重的区别,并不会影响到根本的治疗效果。 咨询师把自己神入到的语句交给来访者最好,适当融合一些心理学知识或经验有时候也可以,但是需要商榷。有的时候可能就不是特别准确,还会有理智化的倾向。你想在意识层面告诉来访者一些东西,但有的时候它是一个非跟随状态。可能就不是他当下能够领悟和接受的,也不一定是他需要的。有可能你认为这样对他有利,但可能是没有利的。 但也并不是所有时候我们都不可以这么做。有些时候来访者在婚姻恋爱工作各方面需要你给他一些建议和策略,我们就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自己本身的智慧、对社会的观察、政治经济动向等等给他建议。但在处理创伤的时候,我们的建议要少给。 ②关于共情式连接、转换性内化、分化 咨询期间对来访者的镜映原则上和来访者本人的养育者没有关系,我们要处理的是他的童年。这个镜映是治疗师需要完成的。其实都是通过语句来完成,只不过咨询师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行为语言本身有语句团的作用,所以治疗师对来访者起的作用就很大。科胡特管它叫【转换性内化】: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镜映会进入到来访者的潜意识当中成为内在结构。 来访者首先有一个内在的镜映她的客体,不一定非要是养育者,养育者肯定是对她没有镜映还造成了创伤的。咨询当中要先处理创伤,创伤处理完咨询师要跟来访者形成一种镜映关系,镜映关系慢慢内化之后,来访者就有了自我镜映的功能。然后来访者发现咨询师本身并不理想,会慢慢和咨询师形成分化又相互支持的关系。这样就跟她父母关系是一致的了。 但一开始来访者是不会去分化的。因为她需要共情式连接。这个连接一定要建立好,然后巩固它形成一个通道,为内化提供路径。

史冬英
心理学的普及少不了一个词——无条件的爱,而这个词无疑又让许多人找到了灵感:噢,原来我这么多的问题都是因为我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啊! 无条件的爱确实非常棒,也确实能够治愈心理创伤,但如果因此而陷入对无条件的爱的狂热追逐中,你就会掉进陷阱。 因为无条件的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难做到。假如我们给爱打个分,那么无条件的爱就是100分的爱,是完美的爱,因此无条件的爱是不可能人人都会的,即使对那些有此能力的人,无条件的爱也是不可能持续出现的,换句话说,他可以在这一刻,或者这一段时间给你无条件的爱,但下一刻或下一段时间他就做不到了,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而有些人就是要别人给他们无条件的爱,否则就不屑一顾,或者一旦尝试过无条件的爱,就要求别人一直给他们无条件的爱,否则就又哭又闹,指责别人变心了,但结果是他们离无条件的爱越来越远了。 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无条件的爱就像山珍海味,如果能吃上当然很好,但吃不上的时候,哪怕白米粥也得来上一碗吧,不然会饿死。 事实上,无条件的爱是我们对别人的完美的期待,而完美是不存在的,所以迎接你的只能是无尽的失望。与其期待别人无条件的爱,不如把自己修炼成吸“爱”体质,只要是爱就照单全收,到那一刻,你会发现即使没有无条件的爱,你的身边也满满都是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