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件足以压垮我们,像是失去所爱之人,结

贺会敏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件足以压垮我们,像是失去所爱之人,结束了一段亲密关系,目睹了家庭暴力的发生,遭遇过被霸凌的生活…… 我们想要逃脱反抗,却又无能为力。这样的经历就有可能造成我们的创伤。 创伤(Trauma)一般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身体或心理的损害,是个体对那些具有压倒性事件或经验所产生的一种自动的、生理的和神经系统的反应,以及由此又产生出的心理层面的反应。 创伤性事件因人而异,共同特点是在一定时间内使人的内在心理资源耗尽。 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或大或小的创伤,虽然我们都会努力忘记过去的不愉快,但大脑和身体却从未忘记。 有时你只是感受到痛苦,却没有把这份痛苦与过去的创伤关联起来。

2温暖
0回答
赵晏艺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许珂
C组: 以焦虑恐惧表现为特征 C1.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会表现出对细节、规矩、秩序的过分关注,有完美主义倾向。在工作中,他们可能十分高效、值得信赖并且颇有计划性;在个人生活中,他们拒绝一切变化和意外事件,喜欢一些可预见的、高度程式化的生活,并倾向于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强迫型人格障碍不等于强迫症,但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却可能同时也是强迫症患者。强迫型人格特征如严责苛刻、完美主义和控制欲会使得强迫行为更难改变——因为外界的帮助和他人的干预都意味着完美幻觉的 C2. 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的特征是过度地依附他人、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并伴有与依附对象分离的恐惧。患有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个体通常无法独立承担责任,一旦离开他人的支撑就会像是面临世界末日一样感到自己的生活即将分崩离析。由于害怕失去对方,他们不仅不敢表达与对依附对象相左的意见,还可能对其惟命是从,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尊严、健康等代价满足对方的要求。 C3. 回避型人格障碍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因为害怕会被别人拒绝而存在社交退避行为。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能常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能力不足,对负面评价非常敏感。因此,他们一般倾向于回避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场合,除非能确定社交环境足够“安全”。此外,个体也许不会意识到自己是患上了人格障碍,但与他们走得很近的身边人可能会注意到他们与常人的不同之处。 人格障碍患者同时也很容易患上抑郁、焦虑,或是陷入药物滥用的怪圈。虽然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问题在于患者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更遑论同意接受治疗。往往只有在病情严重恶化、情况危急的状态下,他们可能才会勉强同意就诊。好消息是,一旦进入治疗程序,大部分人格障碍患者的不良心理、行为模式都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干预(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获得改善。

张凤琴
有人说,如今工作超过5年,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还没有基本认知的人,是新时代“职场废物”。那么,大家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工作难,任务重?“羞耻感”正在损耗你的价值感。 休斯顿大学的布林·布朗教授在《I Thought It Was Just Me》一书中[1] ,提到了她对羞耻感的定义:羞耻感是一种相信我们是有缺陷的、并且因此不值得被接纳和归属的、强烈痛疼的感受和体验。 为了避免羞耻感,一部分人养成了退缩的行为模式,撤离所有有可能令自己不安的环境与任务。 二、负面自证预言,走不出来的失败怪圈。 自证预言指由于一开始对情境的一种错误定义,继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行为,使最初的错误概念变为现实,并导致这种似是而非的正确性,使错误的行为永久化。 同时,陷入这种困境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在现实中上演当初的错误观念,来证明这种猜想从一开始就是对的。  如同走入了思维怪圈,使人久久无法挣脱,反而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中越陷越深。 三、过强的“完美期待”,让一切变得“不完美” 在她心中,似乎总有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毫无瑕疵的、天然应该有能力应对一切困难的自己。而她也将这份“完美期待”投射到了工作内容上。 这样梳理下来,我们就更能理解职场困惑背后心理动因,羞耻感让她无法正面应对挑战;完美期待让她难以与自我以外的事物真实沟通、让渡条件;而负面的自证预言又在不断打压她的自信,难以从负面循环中挣扎出来。 不妨尝试: 01接纳自己,从正视自我真实感受开始。 面对失败、挫折,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压抑或自我批评。强烈的自我攻击无法有效缓解焦虑,只会让情绪更糟糕。 我们需要做的是停止自我批评,静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只有与自己身体的真实感受建立起了链接后,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自我修整。 02寻找问题的出发点,从源头破局。 每个心理问题的背后,往往都藏着复杂的个人经历,无法单纯归因于几件眼前发生的事。 以负面的自证预言为例。我们可以将眼光放回过往,寻找童年家庭生活或群体生活(如学校)等经历中的蛛丝马迹,找寻最初反复让我们确信负面的事件一定会发生的原因。只有找到了最初塑造这份感受的经历,才能真正实现“破解。 03专注当下,通过身边小事建立掌控感。 对于有完美期待的人而言,最不应压抑的,反而就是对完美主义的需求。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