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常年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倾诉,不疏解,身体怎么会好呢?

唐姝
常年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倾诉,不疏解,身体怎么会好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 长期憋着情绪,就像是给一只气球缓慢充气。如果不及时放掉,任由气越积越多,气球就迟早会有破掉的一天。 想要对身体好,不是要戒掉情绪,而是懂得合理地释放,排解情绪。

1温暖
0回答
李云龙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隋艳玲
我们害怕冲突,实际害怕的是自己不会应对 害怕说不出来 害怕自己输的体无完肤 害怕自己无能 那就学会应对! 以下是一个关于害怕冲突的人如何面对冲突的案例: 小李是一个性格内向、害怕冲突的人。在一次团队项目中,小李与团队成员小张对于项目的执行方案产生了分歧。小李内心非常紧张,害怕与小张发生冲突,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项目可能会受到影响。 小李决定采取以下步骤来面对这个冲突: 1. 冷静思考:在与小张交流之前,先花时间冷静思考自己的观点和担忧,并准备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2.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小李选择了一个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确保两人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并且环境相对安静和舒适,以减少紧张感。 3. 倾听对方:当与小张交流时,先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表达对其意见的尊重,并试图理解对方的立场。 4. 清晰表达自己:自己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清楚地表达自己对项目执行方案的看法,并解释自己的担忧和建议。 5. 寻求共同点:尝试寻找与小张的观点中的共同点,并提出一些折中的方案,以展示自己愿意合作解决问题。 6. 保持开放心态: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对方的不同意见,并愿意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协商。 7. 寻求第三方帮助:如果两人无法自行解决冲突,提议寻求团队中的中立第三方来提供建议和协助,以促进达成共识。 通过以上的努力,小李成功地面对了这次冲突,与小张进行了建设性的交流,并最终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不仅解决了项目中的问题,还让小李逐渐克服了对冲突的恐惧,提升了自己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案例展示了一个害怕冲突的人可以通过积极的准备和合适的方法来面对冲突,以达成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每个人面对冲突的方式可能不同,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冯二玲
一日,朋友给我出了一道智力题:101-102=1,只能移动一个数字,使这个等式成立。我坐在书桌前苦思冥想,怎么也想不出一个答案。   我起身站在窗前,见窗外一只张牙舞爪的猫正把一只可怜的小鸟逼到了墙角。树上的一只鸟一边焦躁不安地飞起落下、落下起飞,一边叽叽喳喳地叫着。看样子,那只逼到墙角的小鸟是它的孩子,也许它正在告诉孩子逃生的方法。往哪里逃呢?小鸟的前面是猫那凶恶的爪牙,后面和左右都是高墙。它肯定无路可逃,留给它的只有死路一条。我想。   正当貓向墙角的小鸟扑去时,只见小鸟奋力地扑打着翅膀,顺着墙角向上飞了起来,让猫扑了个空。我没有想到,危机之时,小鸟会像一架小型直升飞机那样,直挺挺地向上飞起来。原来,小鸟的上方还为小鸟留着一条逃生的出路。   受这只小鸟逃生的启发,倏然间,我似乎找到了解答那道智力题的出路:向上移动一个数字,如何呢?很快,我便有了答案,把“102”中的“2”向上移,成为10的2次方,即100,101减100不是等于1吗?   当你感到人生陷入绝境,似乎前后左右都无路可走时,你是不是该看看头顶的上方,也许,那里还有一片希望的天空,那里还有一条成功的出路。出路从来就是立体的、多维的,一条路走不通,那不是绝境,除非你绝望了。一条路走不通,一定还有其他的路可走,一定有一条出路在等着你去摸索、去发现、去追寻。

华燕
我们的社会和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在极力推崇“竞争”、“胜利”和“强大”,因为资源的有限和人口众多,“弱肉强食”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我们极力认可的生存准则,这是我们的生存策略和保护机制。 有些过分独立、不会示弱的女性,有的是从小家庭条件不好,或者是家中老大,被迫坚强照顾弟妹和分担家庭压力;有的是从小缺乏亲密和充满依恋感的母婴关系,没有向妈妈撒娇的机会,或者撒娇不成功,无法完成安全的依恋;还有的是受到父母的期待和重男轻女观念的伤害,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独立、强大、优秀,不输给别人家的儿子。她们的内在可能还是虚弱、不自信、不安全的,需要通过这些方式刻意地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男人们被教育“男人有泪不轻弹”、“男人流血不流泪。”他们觉得找人倾诉、依靠、示弱等都太羞耻,太难以开口,太婆婆妈妈,太不像男人了。 一个成熟的人是灵动的,他有的时候可以坚强独立,有时候也允许自己示弱依赖。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处在关系中,彼此独立又依赖才能促进每一个个体更好地发展。坚强独立和示弱依赖不是矛盾对立的,坚强独立并不代表完全不依赖他人。示弱常常也表明了一个人自我接纳的态度,允许自己不强大,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可以有弱点。 示弱、撒娇、依赖他人是一种勇气,是一种信任,更是一份柔软。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安全感,他可以将自己柔软的部分向别人敞开,他相信别人,相信自己,也能够共情别人,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也能够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从而与人很好地建立起爱的有意义的连接,让自己内心充满活力,情感丰富而不再孤独无助。

刘石磊
韩国梨泰院踩踏事故后,我们该如何关心幸存者? 当地时间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龙山区梨泰院举办万圣节活动,当天涌入约10万人,发生严重踩踏事故。截至10月31日13时,事故已造成154人死亡,其中包含4名中国人。 事故发生后,在现场被救出的中国幸存者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自己在医院反复回想事故场景并感到窒息,在医院浑身发抖急需心里援助。 在韩留的中国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冲击,难以入睡。也有留学生哭着录视频,称难以承受。 为解决幸存者或遇难者家属等群体的心理问题,10月30日,韩政府宣布将从即日起将成立“梨泰院事故心理救助组”,为伤员家属提供心理治疗。 那么,事件当事人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救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二级教授许燕认为,无论是事故幸存者、遇难者家属、目击者甚至受视频影响的网友,有闪回灾难场景,恐惧、哭泣、失眠甚至产生愧疚感的情况,都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对这些反应不用过度恐慌。 她呼吁,在韩留学生此时可自发组织尽快去陪伴幸存者和遇难者的亲友,专业的心理援助也应尽快跟上,国内专业心理援助机构也可主动为在韩的中国留学生提供心理援助。 许燕同时提醒,当创伤后反应持续时间超三个月甚至一年时,应尽快寻求医生帮助,必要的话可选择回国接受治疗。 愧疚也是创伤后的一种反应 虽然逃过了一劫,但这场韩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踩踏事故给幸存者造成的心理阴影是难以消散的。 狂欢成了噩梦。在梨泰院踩踏事件发生后,有中国留学生在社交媒体发帖称,自己被救出后,在医院感受到了恐惧与窒息,浑身发抖。不断回忆起事故发生时的画面,并对遇难者和自己发帖“占用公共资源”产生愧疚感。她认为自己急需心理医生的帮助。 对于这样的情况,许燕认为,由于踩踏事故发生得很突然,在现场的人员刚开始可能不知道问题严重性,当自己被人群挤压踩踏并无力控制现状时,会产生极大的恐惧感,会有尖叫、痛哭或者被吓到呆滞的反应。即使在事件结束后,这种反应也可能会延续到后续生活中。 事实也正是如此,不少幸存者以“绝望”形容此次事故,并表示事后只要一回想到当时的画面,就会产生类似窒息的感受。 “当事人目前还处在创伤后反应的阶段,会有一些创伤反应的表现特征,比如感受到恐惧、痛哭、尖叫等,可能还会出现闪回现象,即脑海中不断浮现当时的场景,并由此焦虑、悲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