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们的生命其实是有限的, 我们这辈子不是要来换取名利、换

王晓静
我们的生命其实是有限的, 我们这辈子不是要来换取名利、换取财富, 这些都带不走的。 成功就是我们做出了什么事情, 是让多少人获益, 而这件事情使我们的名字附着在上面。 不要低估了自己的一生, 人生是自我实现, 完成自己的梦想。 (转自蔡志忠)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郭红玲
1、养育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抱持性的养育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接纳真实的自我。 父母及时、无条件地关注和回应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焦虑、脆弱,承担“理想化客体”的角色,孩子才有勇气去表露自我,进而产生自驱力,愿意自发付出努力去应对挑战。 相反,如果父母按照“客体思维”养育孩子,即忽视孩子真实的想法,而是基于社会期待和刻板印象做出反馈,则会带给孩子大量“工具感”的体验。 比如,告诉孩子“只有成绩好,才是好孩子,我才会爱你”;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不去关注原因,只是一味地要求TA听话;在报兴趣班、选志愿时,专制地为孩子决定一切……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自己只是满足父母期待的客体。 因此,TA们会认为“学习、考大学、工作……都是为了让父母开心,而不是我自己的事。” 所以很难产生内在动机,发掘兴趣和自主性。同时,由于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有过成功的主体经验,因此在之后的人生选择中,也会习惯性地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这些经验还会内化成一种“施虐性客体”,迫使TA们服从身边所有的权威角色(包括老师、领导、甚至是伴侣等)。 2、主体性缺失可能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社会时钟”的存在,规定了每个人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人生任务。 性别刻板印象,则对男性和女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它们以社会评价的形式,不断地将这种思维方式灌输给每一个人。 例如,当一个女人想要独自生活,而不是结婚生小孩时,不需要特意强调,她自己就知道将会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异样的眼光等。 这种预知的压力会促使一部分人,尤其是自我意识薄弱的人,违背自身意愿,按照主流评价做出选择,主动放弃主体性。 但在潜意识中,这种自我冲突带来的后果会一直存在。当这个女性被迫进入家庭后,很容易产生一种“牺牲感”,认为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很多。 因此,她会通过侵蚀其他家庭成员的主体性,来确认自己的付出被对方看到。 在这种家庭中,往往很难形成健康的边界,反而会变成一种互相纠缠和控制的“共生关系”。 于是,集体规范下的主体性损耗,最终演变成了“代际创伤”,影响着每一个个体。

李有军
“工作脑”指一旦开始工作,就将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面的人。如“上班三个月,如今已精通自我PUA技能。”“身体节奏放慢了,但心理节奏一直停不下来,总想着工作。”“你们先聊,我回个工作…”其实对工作保持一定的热情,在职场上并不是件坏事,但如果过度“工作脑”,不仅会让我们在职场上倍感压力,还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以下是8种典型的“工作脑” 1、生活除了工作,一无所有。 每天出租屋、公司两点一线,除了行业里的各种风吹草动,不关心其他任何事情,日复一日过着忙碌而又机械的生活。因为忙于工作,很久没联系过朋友,友情淡了;多次因工作而放男(女)友鸽子,恋情黄了;给家里人打电话,没聊几句就冷场了。偶尔放假,躺在床上玩手机,成为TA们唯一的休闲方式。 2、容易自我妥协,时常忍耐。 虽然老是被领导批评,还会遭到同事的打压排挤,但TA们却能“淡定”的表示:“领导批评是对我寄予厚望。”“同事把工作交给我是因为能者多劳。”明明是别人的过错,却习惯的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费尽心机,拼命努力,由于长期的忍耐,使得自己越活越累。 3、工作时间饱和,上下班界限模糊 前一秒还在景点开心拍照的人,后一秒收到领导消息,就会立马蹲在地上改方案。明明早已困得睁不开眼,却不得不打起精神回领导的消息。TA们的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时刻被工作牵着鼻子走,就算是休息也得时刻提着心,等待着不知何时到来的工作安排。 4、忽视身心健康,工作至上。 在他们的观念里,生病远没有耽误工作严重。毕竟自己生病是小事,耽误工作却是全公司的大事。于是TA们日渐习惯了整日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而加班熬夜更是常态。 5、精心维护职场关系,渴望被认可。 为了能和同事有共同话题,TA们会强行融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并渴望在别人身上得到归属感,其实牺牲时间和精力甚至是金钱维系所谓的职场圈子,不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但一定会累坏自己。 6、过度追求完美,害怕犯错。 有些职场压力其实是自己给的,因为TA们哪怕只是犯了一些小错,针对同事的白眼,领导的指责也会宛如世界末日的罪魁祸首。导致很多人在工作中为了避免犯错,做事时总是不停地核实自己的工作内容,反反复复修改,付出了完全不对等的时间和精力。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