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有些来访者会困惑,为什么我上线了,总是碰不到咨询师?我有

张婷婷
有些来访者会困惑,为什么我上线了,总是碰不到咨询师?我有空的时候,咨询师不方便,或者咨询师在线,我又没空。 咨询师不就是吃这口饭的吗?为什么不像淘宝客服一样,一直挂在网上,随时接单? 以前没太接触过心理咨询的朋友,有这样的疑惑或者不满,确实很正常。因为我们日常买东西,去商店,直接拿了东西付钱就行;网上买东西,也是问下客服,即时下单。 不过,你想想,如果你想和最好的朋友打个电话,打过去,是不是一定对方有空?或者有空,但是状态不一定太好,听你吐槽也会心不在焉的? 心理咨询,有一点点类似和朋友的相处,不过又不太同,毕竟咨询师经过很多培训、练习训练、真枪实战的实践和督导(帮助咨询师批改作业的辅导老师)的指导,练就了一些咨询的技术。 同时呢,咨询是和人一起工作的,需要咨询师有一个好的状态,才能更全神贯注地倾听,更多关注来访者的想法和感受,同时还要感受自己的感受,分析咨询的思路和方向。看起来咨询像是两个人随便聊聊,实则咨询师把自己分裂成几个人在同时做几件事,有点像同声翻译,既要听英文,又要想怎么翻译成中文,同时还要把这个中文说出来。 所以精力消耗特别大,这就需要咨询师有一个饱满的状态,不能病歪歪的、睡眼惺忪哈欠连天的、晕晕乎乎的、或者刚和他人闹了矛盾自己还气鼓鼓的、或者做完繁重家务腰酸背疼的就接起你的电话或者视频。不然咨询时,咨询师关注自己还来不及,根本没有心力清空自己,去全然地关注你了。 另外呢,咨询师的日常,并非挂在线上,或者呆在咨询室里等人上门,立马咨询。Ta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比如写咨询报告,比如找督导指导自己的咨询,比如自己接受咨询做进一步的成长,比如持续地学习等等,当然还有陪伴家人,约朋友进行必要的社交,从事自己的兴趣爱好,休息放松等。 淘宝客服可以打着哈欠跟你介绍产品性能,问你的需求,但是咨询师不行,ta必须把自己这杯水注满,才可以把多余的水倒进你的杯子里。因为咨询是一项心温暖心,人影响人的工作。 所以,和咨询师预约一个时间进行咨询,首先可以更好地保证咨询的效果。 (未完待续)

2温暖
0回答
吴巧玲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张丽坤
无数父母深深相信: 孩子出现问题,与自己无关; 自己从来没有错,只有仁至义尽; 是孩子“自私”“记仇”“不懂感恩”; …… 这样,父母就成了无辜者甚至受害者,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 因为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永远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反思意味着“向内看”,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剖析。 这与他们自认为权威的信念是相悖的。 但如果父母永远正确,永远完美。 那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要去承担那个坏的、令人失望的角色。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三部分共同组成)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当碰到外界,反射回来,才慢慢凝聚成“自我”的样子。 如果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的影响力最大。这面镜子,叫做“父母”。当我们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照出的,都是: “你错了,你又错了,你总是错,你好差劲……” 这个破坏力尤其巨大。 于是,自我尚未稳定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我不行。 其次,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与错误相处”的榜样。 毕竟,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不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言传”。 孩子学到的,永远是父母潜意识流露的“身教”,就像一些高权威父母的孩子,虽然总是被要求认错,但他学到的恰恰是“我从来没错”,于是渐渐养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正确的习惯。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看似矛盾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很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干什么都是错的;但同时,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又坚称自己什么都没做错,把做错的羞耻感扔给别人。 内在,反复打架冲突,弄得自己筋疲力竭; 对外,折磨他人,让亲近的人不断受伤。 这样内心挣扎、行为矛盾的人,大概率有一对永远正确的“高权威父母”。 想要消解掉这些影响,往往需要趟过数不清的坑,耗费巨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其他人,却早已轻装前行。 而这与父母的初心早已背道而驰,谁才是该反思的那个人呢?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