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第一:表达喜悦、反映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处于此阶段时,如果

张红瑜
第一:表达喜悦、反映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处于此阶段时,如果孩子做成了一些事情,我们要表现出喜悦,也可以反映出孩子的情绪,这样有助于维护孩子的好奇心,能够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物。例如:哇,我有看到你对于自己能够做到感到很开心! 第二:鼓励孩子的努力 孩子说你看我是最厉害的人,我做到了。虽然我们不一定赞同孩子认为自己「最大、最快、最好」的说法,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 例如:我有看到你努力地尝试然后成功了。 第三:鼓励孩子的进步 鼓励孩子的进步,才有助于增加他表现的动机。例如:我有看到你越做越好了喔!我有看到你真的越跳越高了呢! 鼓励孩子的努力与进步,会比鼓励孩子的天赋还要好,原因是当我们鼓励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才会让孩子把焦点放在他的努力上,而非他拥有的天赋,当孩子把焦点放在自己的天赋上时,当他失败时,会危及他的自尊,他可能会思考的是:「难道我没有这个天赋吗?」 当这样思考时,就会很容易放弃,因为会深怕自己继续尝试或是挑战可能会面临失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初高中阶段,会出现很多那种孩子,成天带着一个幻想是「只要我付出努力就可以考到好成绩」,但你又看他没有付出实践。因为比起得到好成绩会让他快乐,失败对于自尊的打击是更痛苦的。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陈玉玲
取悦,其实是一场高成本的内耗。 每一个习惯取悦的人,大概会很忙,忙着感知别人的需求,忙着选择先满足谁,忙着焦虑地等待别人的认可,忙着担惊受怕——是否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被抛弃。而每一个取悦者又都是健忘的,似乎昨天得到的喜爱和认可在明天就会清零,然后就会重新启程,追求更多的认可。 拥有25年心理医生从业经验的美国作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其畅销书《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中,将取悦分为认知型、习惯型和情感逃避型。 如果你是习惯型取悦者,你一定要明白,没有谁可以一直获得别人的认可,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做了什么事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你要学着把它们区分开来。认识到这一点,你便不会对偶尔的批评和指责感到忧心忡忡。谁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你也一样。 如果你是认知型取悦者,请一定告诉自己,好人并不意味着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维护自身利益与自私自利有着天壤之别。你可以选择牺牲自己满足别人的需求,但这样只能证明你喜欢伤害自己。 如果你是情感逃避型取悦者,你要学习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冲突,而不是依靠一味的付出来避免冲突的产生。你靠取悦来逃避愤怒、冲突和对抗所获得的短期利益,远远比不上没有学会表达愤怒和管理冲突的技能所带来的损失,因为这些技能会让你和你的人际关系变得更愉快、更健康。 取悦,可能是内耗程度最高的事情,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而且导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内心戏。在本该提升自己、做喜欢的事情的年纪,选择了苦闷,丢掉了本该找到的自我。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不值得的。如果一定要取悦,请你先取悦自己。 罗伊·马丁纳曾经说过:“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可以自由地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在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摘自《停止内耗》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