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1.只要心中有佛,心中有爱,哪里都是道场。很多东西不要只

唐星星
1.只要心中有佛,心中有爱,哪里都是道场。很多东西不要只做形式,只注重形式,发心很重要。 2.做人做事方面要灵活,智慧。慈悲对待他人,就是为自己铺路。 3.有失必有得,人生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内心无分别心,平等对待众生。 4.人若辱我,欺我,骂我,且先让他,看他,过几年再看他。 5.万事万物都有因果报应,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人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6.人生无不道场,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做好自己的本分,低调,谦卑做人。 7.学会放下荣辱得失,放下便是自在。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8.要学会感恩,学会慈悲,学会宽容待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慈悲之心唤起世人良知。 9.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生没有捷径,放下成见,放下执念,没有输赢。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李山山
罪恶感和羞耻感 受到童年情感忽视的成年人可能会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并且对自己相当严格。对许多人来说,事情并不是这样就结束了。当孩子从父母那里接收到一种讯息,亦即他们的情感是一种负担、累赘、甚至是错误,他们通常会因为自己拥有感觉而产生罪恶感或羞耻感。他们会努力掩饰自己的感受,或是根本不要去感觉。 许多童年情感被忽视的成年人并没有遭到家暴,所以当他们回忆童年,都认为自己相当幸福、无忧无虑。关于自己的问题,他们无法从童年找到任何原因,所以他们只好怪罪自己。通常,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大量的自由,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着为自己负责,所以成年以后,他们也觉得必须为自己的不完美负责。 当一个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父母看见或是受到认同,长大以后他可能就无法发展出认同自己情绪的能力。身为成人,他可能无法容忍强烈的感受,或是任何感受。他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并且因为生气、难过、焦虑、挫折、甚至是高兴而怪罪自己。人类自然而然的情感体验,对他们来说变成了秘密羞耻感的来源:「我到底有什么毛病?」遭受情感忽视的人,经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被困在快乐的童年和难以言喻的情绪之间,他只能假设,或许自己的生命中缺少了某个重要的东西。 「罪恶感与羞耻感」的征兆与信号: ·你有时会毫无缘由地觉得忧郁、难过或愤怒。 ·你有时会觉得情感有些麻木。 ·你觉得自己一定是有什么毛病。 ·你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你习惯压抑感觉或是逃避感觉。 ·你试着隐藏自己的感觉,不让其他人看到。 ·你常常觉得自己不如人。 ·你觉得生活不开心,而这件事只能怪自己。

刘金晶
挺久之前,我发布了一篇文章,大概2k多字左右。 前几天,收到有人发私信问我,这篇文章是不是没写完,觉得写的挺不错的。 因为文章是复制粘贴过去的,所以我想是不是粘丢了一部分,于是把段落对了一下,发现没问题。 但对方又坚持问了一次,还挺认真的,我也有些狐疑,于是又仔细的把文章看了一遍。这一遍就看出了一点问题来了,论述的第二部分是有些仓促的,过渡得有些生硬,可能不是专门学心理的人,论述的转折就不是很连贯,有些断续的感觉。 看出来了之后,我就回应说,文章是当时听课有感触一时兴起写的,有点久了。虽然也问了对方感觉哪里有断点的感觉,的确也是想从读者的角度得到些反馈,但本心来说,并没有根据反馈很快就去修改的想法。 没想到过了一阵子之后,对方说看到完整的文章了,是软件和手机型号之间有不兼容的地方,显示不全。 这一下,真是出乎我意料了。找了好半天文章本身的问题,原来不是没写完整,而且真的没看到完整的。 这一次,又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归因倾向。 归因方式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找原因时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自身内在找原因就是内归因,从外界外在找原因就是外归因。 这两种方式没有完全的好或不好,都有适用的场合。有句话说,天底下的事就三类,我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 如果真是自己的事,那么内归因就是合适的,叫勇于承担责任,否则,是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还内归因到自己头上的话,就叫过度承担、自疚自罪了。 反之,明明是自己的事,还外归因到别人头上、老天爷头上,那就推诿、不负责任。而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的确外归因就是合适的,那叫有边界、各自为自己负责,和接纳现实。 所以,归因方式无所谓好坏,最佳的方式是,能够根据具体事情的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的归因方式。 但一般人们都没有那么极端到只是外归因或只是内归因,只是根据人们的性格秉性会显示出偏向某一方的倾向。有人倾向于内归因,就会事情来了先看自己能做点什么、是不是自己这边的原因。而有人就会倾向于啥事都先把自己撇干净了再说。 那成长的方向,自然是向着趋于中庸的方式去啦。内归因倾向的,可以试着首先去找找别人的原因、客观的原因,再回到自身,而外归因倾向的,则可以首先看看自己对事情有什么样的影响,再去看外面。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