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当人们被自己所爱的人伤害的时候,他们还是继续爱着那个伤害

刘连云
当人们被自己所爱的人伤害的时候,他们还是继续爱着那个伤害他们的人,却不再爱他们自己。

2温暖
0回答
李璟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彭保云
如图

冯二玲
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一个人活得快不快乐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活得精神。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单位新招聘了两位年轻人,一个是小王,一个是小李。他们都有高学历,专业对口,领导非常看好他们。在3个月的试用期里,他们两人表现都很积极,看不出多少差别。但转正后,到了正式的工作岗位上后,他们的表现就完全不一样。小王一如既往,态度积极,精神灿烂,每一件事都是尽量做到极致,从不拖沓,为人低调。他还主动加班,帮助其他同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好人品带来了好人气,不到一年他就升职了。小李没有了试用期的积极表现,对安排的工作总是一脸不屑,大大咧咧,还时不时抱怨自己大材小用,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做事也是凭兴趣看心情,出过不少差错。单位在给过小李一次机会后,发现他依然我行我素,只好将其辞退了。   一年的时间,两位新人表现出了巨大的差距,一个升职被委以重任,一个被辞退离开。究其原因,在于精神。其实,无论做什么工作,漂不漂亮、聪不聪明、能不能干,还是其次,最要紧的是精神。出来做事,最要紧的是敬业乐业的心态,才华可以慢慢培养,但態度不能怠慢。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每个人都是一个零部件,只有抱团取暖,群策群力,大中小齿轮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无论啥人,在紧要关头耍起性子来,都得把他淘汰出局。   既然选择了目标,就得全力以赴。读书也好,工作也好,反正推不掉卸不脱,不如索性做好它。愁眉苦脸,还不是照样要走这条路。正如李碧华所说:“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如果命中注定是打工,便打好它。别把青春葬送,你在家跷二郎腿,青春也一样葬送,光阴不会过得慢点。有些人是不必工作的,但那不是你,反正都要做了,何不快乐一点去做?”   一直很欣赏那些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都精神饱满的人,精神是他们的灵魂。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

王雪苹
我的咨询室里常常会遇到这么一类人:他们大多在65-85年之间出生,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也大致相似。他们出生于经济贫穷和文化匮乏的年代,但是通过升学、职业上的精进、下海、出国留学等方式改变了生活面貌,对将来会更好充满信心。我将他们归类为“第一代城市中产阶级”。 这些65-85年生人已到中年或者接近老年,却始终有一个比学业和事业更难啃的骨头,那就是如何与下一代交流和相处。 他们觉得自己受过教育,有不错的事业,是社会的中梁砥柱,不免以为自己与后代的沟通交流应该不会比自己与观念“保守”的上一辈人更难。但是从他们孩子的青春期开始,亲子关系就变得非常坎坷。他们与孩子们的关系,甚至还不如他们与他们自己父母的关系。 ​他们很多是“小镇做题家”,这倒不是说他们都是在小镇上长大的。即便他们是大城市的原住民,他们所受教育的应试色彩,比小镇上的学校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在大城市所接触到的那些在小城镇里接触不多的东西,也并没有使他们多么的与众不同——因为考分及社会地位的成功与否,往往是他们自尊的核心。在他们成长的年代,整个国家都有一种小镇气质。 他们的上一辈人往往持有典型的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所以,在他们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期,“小镇做题家”面临的是上一辈人的传统的规训式教育。在学校里他们接受工业文明的教育和培训,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矛盾。他们的父母是支持他们好好读书的,因为这意味着一条不错的生存出路。 由于他们的父母对这种教育的实际情况所知不多,反而没那么焦虑,往往抱着“能把书读好就给予支持,不愿意读也就作罢”的佛系心态。传统社会规训式教育培养的相对顺从的性格,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合拍,这种“一拍即合”,在彼时够得上一种生存优势。 ​及至“小镇做题家”成为中产阶级、有了孩子以后,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极端焦虑——这与他们的父母辈的佛系态度大相径庭。 他们是从题海里一路杀出重围的,非常希望儿女通过相同的路径,并且走得更加“辉煌”。“小镇做题家”成了第一代城市中产阶级之后,又成了第一代“直升机父母”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