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共情式沟通是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他搭建台阶,我看到你难在

冯月芹
共情式沟通是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他搭建台阶,我看到你难在哪儿,你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是什么,我帮你一步步解决问题 赋能式沟通的重点就是帮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让孩子深信“我能行”,从而催生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赋能式沟通会让孩子学会肯定自己,建立稳定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第一,要教孩子正视失败,正确地进行成败归因。 第二 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具体的、诚恳的肯定,也称为“高质量鼓励 引导式沟通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才能得到更多自我施展的机会,变得越发独立而自信 ,常用句式1、“这件事,你有什么办法呢?”2、“你会做出什么选择?”3,“你希望我怎么帮你? 松弛式沟通,就是用言语给孩子传达爱、信任、和接纳,从而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脱口而出的鼓励,其实是在给他们过高的期待,“绑架”着他们不断前行。用宽容和肯定给孩子注入克服万难的勇气和力量 ,滋养孩子的内心,为他筑起自信的长堤。句式:“没关系啊,谁都有做得不好的时候,别放在心上。” “亲爱的,你已经很棒了,你这个地方做得就很不错呢!”“考不上一本没关系呀,上个二本也可以,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了。” 如此,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张丽坤
我们总是很容易给自己设定一个过高的期望和标准,然后打开我们的「自我监测」功能,时时刻刻「监测」自己是否偏离了这个标准。那些对自己要求越高的人,越容易设定更高的标准,同时保持全天候的自我监测。 这背后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都有一个需求,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什么样的人才是「优秀」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因此,我们往往会结合外界灌输给我们的信息,在心中构造出一个虚假的、完美的标准,并要求自己向这个标准看齐。 因此,一旦我们「监测」到自己偏离了这个标准 —— 比如,本应努力工作,但是却荒废了一个小时 —— 就会给大脑发送一个警觉信号,告诉大脑: 我们在离「优秀」的道路上,又更远了一点,要注意啊…… 但实际上,我们真正渴望要得到的是什么呢?并不是「优秀」,而是「幸福」。 我们只是在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把这两者打上了一个等号:只要我变得优秀了,我就会得到幸福 —— 问题就是:这是真的吗? 不是的。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什么?来源于接纳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体验到满足、充实、成就感。幸福不是无所求,也不是有所得,而是所得高于所求。 我们不断地把「所求」的标准提高,把着眼点放在「所求」和「所得」的差距上,一遍又一遍地强化这个差距,让自己沉浸在「我不够好」「我不应该懈怠」的自责和沮丧之中。 改变自己,不是要去苛责自己,而是反过来 —— 你要先认可自己、热爱自己,然后才能去谈「改变」。 只有热爱能够成为真正的、不竭的动力,而不是相反。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