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换句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人,都有这种绝地反转的能力

王红丽
换句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人,都有这种绝地反转的能力。 并且,相信“上天有好生之德”。 早安

1温暖
0回答
王红丽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422天 父母影响和安全感的找回 孩子刚刚学会爬行或走路,虽然可以暂时离开妈妈的视线,但是他需要知道妈妈在关注他,妈妈需要他,他才能带着这份期待,好好地去探索世界。父亲对于我们安全感的形成主要体现在我们与人交往上。和父亲的连接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我们需要从父亲那获得认同与接纳,才能更好地完成自我社会的身份认同。 因此,我们与父母的互动亲密与否、父母对我们的反馈是否是及时的、正向的,会影响我们一生的安全感。 母亲的爱本质上是无条件的爱,因为它有,所以她爱。 跟母亲的爱相反,父亲的爱本质上是一种纪律性、秩序性的体现,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父亲向来不苟言笑,想要获得他的称赞往往是考了高分,拿了奖状,或者运动会得了名次,即使他心里很开心,往往也会装作淡定的样子。但如果我们不小心犯了错误,就会遭受父亲的呵斥和惩罚。 父爱虽有条件,但它也是一种规则,代表了这种爱可以受自己控制,只要我努力达成某个标准,就能获得这种爱。而且,父爱的条件性帮助我们更规范自己,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避免吃更多苦头。 如果说母爱是自然界,可以无条件提供各种资源,那父爱就是我们生活的秩序世界,需要法律法规和纪律来促发展,让生活更有价值。 “严父慈母”,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两种不同的爱的表现形式。 成熟的爱是这两者的结合,既可以给予无条件的爱,也会创造出有条件的爱。 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既可以在落魄时接纳自己,给自己肯定和关怀,也可以在得意时提醒自己不要触犯规则犯错误。 这样的人,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也能客观。 如何找回安全感? 首先是自我觉知,向内寻求力量。 这些力量,就来自于生活中那些正向事件,那些快乐时刻。那么,有哪些体验可以给我带来幸福感呢?高峰体验与心流时间,都是生活中的正性体验。 其次是我们还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从亲密关系中修复断裂的人格。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孤独的生活,以拥有享受孤独的能力为荣,宣称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但这只不过是在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孤独久了,我们内心的不安也会愈加强烈。人格的形成离不开重要他人,那么想要修复它,就也离不开与人的关系。对他人动情,收到正确的反馈,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修复。恋爱、结婚和生子是我们人生中的3次重建人格的机会。这些经历都是在我们生命中增加重要他人的过程,在与他人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人格中的断点,并且重新修复它。 最后,我们要练习改变认知模式,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也就是说,世上事物都是中性的,本没有好坏之分。你之所以觉得不爽,是你看待事物的信念出了问题。

刘云清
张梅玲老师 我认为,终身学习包括两个要素:知行合一和元认知。 首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要将学习到的理论和知识付诸实践,给予知识以实际意义。 其次,我们要运用元认知的策略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批判性思维是很重要的能力,比如,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专家的书都会带来启发,都很有道理,但是,针对每一本书中提到的论点,我们都要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位专家会有这样的结论?有没有可以补充的地方?有没有值得质疑的观点?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会比较缓慢,但是当批判性思维形成习惯,认知框架被不断填充,学习的效率也会随之增加。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泛读是非常容易的。只吸纳书中的一些,甚至一个观点,都可以带来提升。比如我所分享的终身成长观点,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型,正是从书中得来。 周总理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新事物太多,受生理因素等影响,一些东西确实难以看懂。比如,脑科学从原有的对于左右半球、性别差异的认知,发展到了出现脑区,引入了脑成像技术,并运用到心理学领域;医学手术从大切口转为微创手术;金融业也在发展,发行数字货币代替原有的纸币交易。此时就需要我们进行选择,将读过三倍还不懂的东西放弃,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做的,会做的事情上。比如,我最近在读一本名为《大数据在心理学上应用》的书,我本人对于学习理科的天资不高,看不懂关于大数据的理论,所以我选择了放弃。不能理解,不能运用的知识是无用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