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 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唐建刚
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 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史冬英
按照科胡特的理论,形成自我要经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镜映。对于刚出生的婴儿,他需要妈妈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他,并且在这面镜子里,让婴儿感觉到自己是完美的,也就是妈妈要能够随时随地地给予婴儿正向的回应,没有嫌弃,没有忽略,这样婴儿就形成了最初的自我。 第二个阶段:理想化。在经过了第一个阶段后,一个人就可以逐渐接受其实自己是不完美的,然后开始在外部世界去寻找那个完美的客体,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妈妈,后来可能是老师,或者明星,在这个过程中,他把自己对完美的情感投射了出去。 第三个阶段:孪生。经历了前面两个阶段后,一个人最终会发现并接受,不但自己是不完美的,而且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但两个不完美的人却可以形成一个完全接纳的关系,然后用“在一起”替代“完美”,让我们最终可以借此勇敢而坚定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饶明利
精神分析中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兩個或多個主體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關係如何形成心理經驗。這個概念強調,個體的主體性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得以構建和表達的。以下是互為主體性的核心要點和其在精神分析中的意涵: 核心觀念 主體間的相互依賴 互為主體性強調,人類的心理發展和自我意識不是獨立完成的,而是在與他人(尤其是早期照顧者)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嬰兒通過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交流,逐漸建立起自我和他人的區別。 雙向性互動 在互為主體的關係中,雙方都是主體,既是行動者也是被行動影響的對象。精神分析師與來訪者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分析師不僅對來訪者產生影響,來訪者也會影響分析師的體驗與理解。 情感共鳴與共情 互為主體性通常涉及情感共鳴的過程。一個人能夠理解並感受到另一個人的情感,這不僅促進了關係的建立,也讓雙方能夠共同探索更深層的心理經驗。 在精神分析中的應用 分析情境中的互為主體性 在精神分析的治療關係中,分析師和來訪者共同構建了一個互為主體的空間。這個空間允許雙方探索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考慮分析師的情感和反應對治療過程的影響。 治療關係中的移情與反移情 傳統精神分析重視「移情」和「反移情」。互為主體性觀點則進一步認為,這些互動是雙向的、共同創造的,來訪者和分析師的經驗不可分割。 對自我發展的理解 互為主體性也幫助精神分析學家理解自我發展的過程。自我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逐漸建構的。這個過程既涉及依附關係(attachment),也涉及情感調節與自我認同。
宗阳
心理学上认为:“能让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并不是压抑消极情绪,假装自己快乐;而是我们能否打开内心世界,接纳真实的自己。” 人的情绪本就复杂多变,我们要接受任何情绪的存在。 负面能量涌上来时,要勇敢的承认自己的情绪。 然后给自己腾出一方小天地,合理地宣泄情绪。
郝荣
捅破老虎纸,精进自己
谭丽梅
管理精力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脑子里应该想些什么? 这个方法来自唐纳德·特朗普。
王倩倩
但能让你,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