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很多来访者亲密关系出现问题,都有原生家庭父母婚姻问题的影

肖洁
很多来访者亲密关系出现问题,都有原生家庭父母婚姻问题的影响。他们的父母婚姻已经不幸福了,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伤害,在伤害之上,他们错误地做了4件事,导致孩子成人以后,自己的亲密关系也容易出现问题。 第一,父母婚姻不幸福,或者离婚了,让孩子感到都是他的错,父母常说:“都是因为你,我们才离婚的。” 第二, 离婚后,抚养孩子的一方不让另一方见孩子,或者没有抚养权的一方很少关心孩子,让孩子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 第三,播种仇恨,经常当着孩子数落对方的不好,比如妈妈会说“你爸爸不是东西!”“嫁给他,我真是倒八辈子霉了”。爸爸会说“都是因为你妈妈,我们才这么不幸福。” 第四,因为愧疚而忘记了管教。有些父母因为离婚而心生愧疚,一味地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正确的做法至少有3条: 1、父母为自己的婚姻负责,不要让孩子承担责任。 2、即便离婚,父母对孩子都要尽到爱的责任,教育的责任。 3、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婚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他是自己人生的总导演,他有权利过好自己的人生,未来依然有能力拥有幸福的婚姻。

1温暖
0回答
朱艳秋
温暖了
相关回答
于燕
大部分人都是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都不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清晰、明了、觉悟地过了一生。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潜意识的运作过程,当一个人在运用防御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所以生活中我们就会感叹,大部分人都是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都不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清晰、明了、觉悟地过了一生。传统文化的智慧也是这样解读人心的,人需要有一种能力去自我觉醒和觉悟。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做不到,很多时候我们心理功能的运作是在潜意识水平上发生的,一个人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做了很多事情,但TA自己并不一定能清晰地觉察是什么在支配着自己这么干。 压抑是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所有人都有这个功能。压抑,会让人将不能承受的情绪和想法(焦虑、抑郁、害怕、愤怒等)驱逐到意识之外,会把我们不需要的、很多意识化的内容,慢慢地沉到心理深处的后台去,在我们大脑的某一个地方存储起来,有时候就永远存在那儿了,有时候这些内容会被激发出来。我们很多时候感觉到的是风平浪静、没有事儿,这意味着压抑是成功的,这时候人就不受内在压抑的影响。只有当我们压抑不成功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这个压抑,就会对别人说“谁还没点事儿、担忧、烦恼、牵挂呢”。如果你最近老是“才下心头,又上眉头”,那就是有些心思压不住了,快要冒出来了。需要注意的是,压抑不等同于否认,否认是对于客观现实存在的不承认、不认可,是一种病态的防御方式。而压抑则是常态的、基础的防御方式。

陈玉玲
取悦,其实是一场高成本的内耗。 每一个习惯取悦的人,大概会很忙,忙着感知别人的需求,忙着选择先满足谁,忙着焦虑地等待别人的认可,忙着担惊受怕——是否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被抛弃。而每一个取悦者又都是健忘的,似乎昨天得到的喜爱和认可在明天就会清零,然后就会重新启程,追求更多的认可。 拥有25年心理医生从业经验的美国作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其畅销书《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中,将取悦分为认知型、习惯型和情感逃避型。 如果你是习惯型取悦者,你一定要明白,没有谁可以一直获得别人的认可,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做了什么事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你要学着把它们区分开来。认识到这一点,你便不会对偶尔的批评和指责感到忧心忡忡。谁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你也一样。 如果你是认知型取悦者,请一定告诉自己,好人并不意味着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维护自身利益与自私自利有着天壤之别。你可以选择牺牲自己满足别人的需求,但这样只能证明你喜欢伤害自己。 如果你是情感逃避型取悦者,你要学习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冲突,而不是依靠一味的付出来避免冲突的产生。你靠取悦来逃避愤怒、冲突和对抗所获得的短期利益,远远比不上没有学会表达愤怒和管理冲突的技能所带来的损失,因为这些技能会让你和你的人际关系变得更愉快、更健康。 取悦,可能是内耗程度最高的事情,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而且导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内心戏。在本该提升自己、做喜欢的事情的年纪,选择了苦闷,丢掉了本该找到的自我。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不值得的。如果一定要取悦,请你先取悦自己。 罗伊·马丁纳曾经说过:“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可以自由地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在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摘自《停止内耗》

郭瑞
不认可自己,通常有可以两种解释: 1、当我不知道我是谁的时候,我肯定不可能认可自己。认可自己是需要有确定感的,也就是说在婴儿出生6个月左右到15个月左右是自体构建阶段需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能够适当的看到了自己孩子的需要给予理解并及时的适当反应,也就是镜映,所以对自己的认可与否是通过母亲最初的镜映得来的。当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当然也就不可能谈到喜欢和认可了。 2、当一个人长期的生活在负性的反馈中时,那么即使最初自己心里面不接受,也会慢慢的顺从,当他顺从的时候,他的自我就不是自己的,也就是说,他认同的不是自己的状态,他感受不到自己内部的真实感受,而去认同一个外在认可的现实。一个过于模式化的发展,被重复强调之后,往往对个体的个性或者生命力的发展是一种抑制,这种抑制类似于斯德哥尔摩效应产生的过程。 当然事情也有两面性,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不是特别美好的体验时,当我们希望能够被理解,被看见,当我们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时,这也说明我们理解了自己,也可以试着接纳自己,后是爱自己! 我们有时在读一本书一部历史著作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曾经自己表达不出来的某种情感,无法命名的某种感觉,突然发现在书中被表达被命名了,这种发现让我们心产生了震动,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发现和感受生命的体验,成长也就在这时发生了!我们对自己的不认可和否定,有可能也就在此时改写了! 如果发现自己很难过,或者是很困扰,建议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心的世界我愿倾听!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