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李海艳
3温暖
0回答
翻惊摇落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张迪
二、针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学生的具体目标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几个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占13%,初中生约占15%,高中生约占19%,大学生约占20%。近期的一些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但也有大部分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例如,一项涉及我国6个省份(江苏、山东、湖南、河北、四川、甘肃)5236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4.6%的小学生生活得不愉快,5.7% 的小学生对自己做否定评论。因此,除了针对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关注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 (一)如何理解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 《纲要》将具体目标中的“心理障碍”修改为“心理问题“,这一修改体现了对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概念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非绝对的概念,而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之间的一个连续体。如果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作为这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是正常心理或健康心理,即心理健康程度处于较高水平;二是一般心理问题,常表现为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困扰;三是严重心理问题,即心理障碍。正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多是发展性问题,随着心理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这些问题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在具体目标中使用“心理问题”的表述更为恰当。 其次,使用“心理问题”的表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严重程度而言,与“障碍”相比,“问题”的严重程度显然更低一些。因此,使用“问题”的表述既可以降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顾虑,帮助他们树立在遇到问题后及时求助的意识,也可以防止这些学生被贴上“心理障碍”的标签,进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