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别让你的爱成为伤害孩子的一把利剑!

家长们,别让你的爱成为伤害孩子的一把利剑!

焦虑,抑郁

1893阅读
在父母眼中,无论孩子成年与否,他们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每个父母,都心甘情愿为孩子付出所有。
但是,家长眼里的爱,成了孩子身上的枷锁;家长付出的爱,变为孩子想要逃脱的宿命……
 
 
在我11年的职业生涯里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几个月前接到的个案。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这个妈妈命途多舛。
董女士今年42岁,在儿子10岁时,丈夫去世。
 
丈夫的去世给了这个家庭沉重的一击,董女士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
这种家庭背景无疑促使董女士成了一名“管家型”的妈妈,掌控着孩子的所有。
 
比如规定孩子穿什么衣服、理什么发型、考试要考第几名,甚至连孩子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都有明确规定。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自我意识觉醒,实在忍受不了妈妈的掌控,终于在高一下学期彻底爆发。
孩子认为,妈妈只爱她的成绩并不爱他本人,而且,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学习,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存在。
 
青春期的他努力寻求自我存在的价值,不希望妈妈过多地干涉他。
 
但是毫无依靠的妈妈却把孩子当做了自己的命根子,这在我们心理学上称为“共生关系”。
 
也就是说,董女士认为,自己和儿子是命运共同体——你兴我兴、你衰我衰。她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脱离掌控。
控制与渴望独立之间必然会发生激烈矛盾,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不再去上学,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出门、不洗脸,甚至不和妈妈说话。
这时妈妈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找到了我寻求帮助。
 
 
做完这个个案我非常有感触,我觉得母爱真的非常伟大,但是爱一旦超过了度就变成了伤害。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妈妈虽然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这点,但是也在努力配合我们调整自己的认知,做出了巨大改变。
终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慢慢地打开心房开始尝试和妈妈沟通,后来主动跟妈妈说自己要去上学,当时他妈妈惊讶得都哭了出来。
 
 
我告诉董女士,过度的爱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绑架,孩子感受到的是窒息、伤害。
说实话,妈妈一开始是很难接受的,她认为,自己明明是为孩子好,怎么就成了控制呢。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
 
比如,0-3岁妈妈完全掌控孩子,为孩子提供“保姆”一般的照顾,保障孩子所有的物质生活,这些都是正常的。
 
但是,3-6岁时,孩子出现了自我意识萌芽,会对养育者进行反抗。
 
到了6-12岁,孩子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内心已经具备了强烈的规则意识,就会对管控行为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正确的亲子关系应该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之间是越来越分离的。
 
因此,我们家长要尊重、认可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成为自己,从而让孩子能够找到内心力量。
 
这一点这个妈妈做得非常好,慢慢地妈妈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像以前那样情绪化。
 
其实,我们作为家长最需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爱,那么,怎样表现出来呢?
 
第一步,给孩子写一封道歉信,写道歉信的目的是告诉孩子“妈妈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妈妈也在调整改变”,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真心。
 
看到妈妈的道歉信之后,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打开了房门。
 
接着,我们就实行第二步——找到孩子的优点,妈妈每天都能找到孩子的优点,然后鼓励孩子一点点进步。
 
第三步,从孩子擅长的数理化科目出发,建立起母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妈妈接受了我的意见尝试着考一个初级会计证,因为会计证的很多考试内容牵涉到了数学,这时妈妈可以故意示弱让孩子帮忙。
 
一开始孩子是不愿意搭理的,经过再三的请求,儿子感受到:原来妈妈也是需要我帮助的,她并不是我的掌控者,我们之间是平等的。这时,孩子终于松口,给妈妈答疑解惑。
 
在孩子帮助妈妈的过程中,孩子的价值感、成就感、愉悦感都可以得以强化,经过2个月的调整,孩子终于愿意出门,和妈妈也能有良好的沟通。
同时,我也介入到了孩子中间,我以一名网友的身份每天和他聊天,建立起信赖关系后,我告诉他,“如果有什么不开心可以讲出来,我可以帮你分担”。
孩子感受到有个陌生人会特别尊重他,慢慢地,他开始和我分享他的心事,我也会给出专业的建议。
 
经过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孩子能够正常的走出家门,运动量也提高了,和周围人的人际交往也步入了正轨。
后来他顺利的复学,在第一次月考中竟然取得了全年级100名的好成绩。
 
我和他妈妈都很惊讶,因为这个孩子已经半年没有去学校了,取得这个成绩已经是意料之外了。
 
孩子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并鼓励了他,在第二次月考,孩子的成绩又进步到了年级前十。
当时孩子给我发来他的成绩单,并向我说出他的心里话:
 
“其实在我内心深处真的知道妈妈很苦,我也很希望妈妈能够更好过好她自己的生活。
 
爸爸的离开其实在我们这个家是一种灾难,但是我不希望妈妈永远不幸福,永远为了我而活,她应该活出她自己。
好在妈妈遇到了你们,是妈妈的改变影响了我,特别是现在的我拥有了很强的抗挫能力,我以后会勇敢面对一切困难。”
 
3.什么样的家庭最容易出现亲子之间的共生呢?
像这个家庭,因为丈夫的离开,这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
 
其实,在我们心理学和家庭之道中,一个家庭环境好不好首先要看这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然后再看亲子关系,当然,这也是正确的家庭系统排列顺序。
如果一个家庭中,妈妈一点不关心丈夫,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有个风吹草动,她就会情绪化,甚至每天都不能离开孩子,孩子的生活、工作、学习全都由她掌控,她才觉得安心。
有这种表现的家庭是最容易出现亲子之间的共生关系的。
 
4.您是怎么进入心理行业的呢?
我是从2003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班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这些职务后,我发现学校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
我记得有一年,学校的一个孩子在中考前出现了焦虑情绪,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同时还出现了自残现象。
当时学生出现了这种情况让我感到特别惊讶,学校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差错才导致孩子出现了种种问题?
 
这成了我的一个心结。
 
2008年,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才刚刚兴起,我抓住机会进行了通过系统的学习。
 
后来,我将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运用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变化非常大,这不仅帮助了我,我们学生和学生家长也获益无穷。
 
5.在这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您最大的收获是?
在这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我最大的收获是助己达人。
人从出生到童年、青春期,再到成年、步入婚姻,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问题,而我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内省、自我疗愈的过程。
我凭借专业的知识、丰富的个案经验能够帮助到他人,这种幸福感和价值感对我来说是精神上的享受。
 
6.您认为集团心理咨询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有什么区别吗?
我也曾经在工作室供职过,特别能感受到二者的区别。
工作室秉承的原则是:来者自来,往者自往。
 
也就是说,来访者来了就可以做咨询,不来我们也不强求,咨询关系、服务态度非常随意。
 
但是以大型集团作为依托,各方面都比工作室更有保障。另外,我们集团还聘请李玫瑾教授、李凤霞教授、张久祥教授、黄杰校长等心理行业的翘楚入驻集团。
 
所以,不论是咨询关系、专业技术还是服务态度等综合能力、格局,集团都远高于工作室。
而且,我们服务的客户体量非常大,这对我们心理咨询师来讲无疑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这里,我能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自己思维社会服务,为每个家庭着想的。
 
7.送给大家的一句话
我经常鼓励我的孩子的一句话是这样的:世界这么大你可以去看看,但是看的前提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能力和有自己的想法。
鼓励来访者的时候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也好,事也好,我们要看到双面的关系,既要看到坏的一面,同时也看到好的一面。
 
大部分的抑郁基本上都是对未来的一种担心,与其担心未来不如活在当下,每个人都应该活在当下,享受此时、此刻、此地。
 
打开情说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