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个阶段
解读《非暴力沟通》第九篇
《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作者提到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大概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第二阶段:“面目可憎”,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对于作者的表述,我深感认同。我们长期在集体主义的教育下,认为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所以在家庭中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连接太紧密,不像欧美国家,孩子到了成年,就要独立,过自己的生活,很多学生上大学要自己打工、贷款,想办法挣学费,父母如果帮助,也可能会借给孩子一些钱,但是不会承担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我们不仅要为孩子掏学费、生活费,还要在孩子毕业后,给孩子买房子、买车子,等孩子结婚生孩子了,还要照看孙子、孙女,看外孙、外孙女,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不能给孩子买房买车,那就是父母无能的表现,只有让孩子满意,父母才合格。有个女性朋友也曾说过,她感觉孩子考试成绩好,那是孩子自己的功劳,但是如果孩子成绩没考好,那她就会感觉是自己犯了错。很多进入恋爱关系的人,也会认为自己有义务让对方高兴,万一对方不高兴,那自己就必须做点什么,否则自己就是没尽心。
有些父母也善于制造内疚感来绑架孩子,让孩子成为“情感的奴隶”,他们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孩子,要孝顺,要给父母争气,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会说孩子给家长丢人了,父母生病了,会说都是孩子把自己气病了,如果孩子想要什么东西,他们会说孩子太自私,不顾家人,最著名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四五岁的小孩子学习礼让,否则就是不懂事儿,这样长大的孩子早早学会了察言观色,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压抑了自己的情感,也就变成了“情感的奴隶”。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我们很多人在学习成长之后,慢慢认识到,生活中应该是自己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我们不应该对他人的情绪负责。所以,我们就会和他人建立相对清晰的边界,如果遇到对方情绪不好,需要帮助,我们往往会想,关我屁事儿;或者自己想为自己做主,如果别人想发表他们的意见,我们也会想,关你屁事儿。所以这个阶段的人,想法最多的就是“关我屁事儿”、“关你屁事儿”,但是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的言谈举止会生硬冷漠,我们把和他人的界限划分的太僵硬、太绝对,别人就会感觉我们“面目可憎”。不过这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这是我们学习成长中的必经阶段,我们为了摆脱过度为他人负责的心理,为避免讨好他人,这个阶段矫枉过正也是正常的。只有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我们才能争取自己的权利,不再受他人控制。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之后,如果我们继续学习,提升自我,学会爱自己,内心充足圆融之后,我们就可以做生活的主人。我们不会被内疚、恐惧所控制,也不会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羞愧。我们的爱会因为充盈而自溢,我们会因为爱去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后会感觉由衷的快乐,而且不需要他人的回报,我们仍然会有比较清晰的界限,但我们不会被道德绑架,也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负责,我们会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哪怕有人会有意无意伤害我们,我们也不会睚眦必报,我们仍然会倾听他人、感受他们的需要,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先爱自己,再爱他人。
《非暴力沟通》中的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 “面目可憎”、“生活的主人”,只是一个相对的划分,并不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能清晰明白地就知道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到划分也是相对的,并不像小学、初中、高中一样界限分明,但是,我们如果对照一下我们的情绪状态,我们也可以知道我们大致处于哪个阶段了。
亲爱的伙伴们,如果按照人生的这三个阶段,你是处于哪个阶段呢?欢迎给我们留言,我们一起学习非暴力沟通,让非暴力沟通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