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了情绪没有好与坏,都是身体对于外在刺激的反应。情绪管理的终极目标也并非成为无悲无喜的“完人”,应当建立动态平衡的心理生态系统,真正的情绪稳定源于“理解-接纳-转化”的闭环,而非强制压制。通过科学训练,每个人都能逐步提升情绪智慧,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在核心稳定。
01.情绪发生前:生理优化
我们都知道多巴胺会让人快乐,肾上腺素会让人兴奋和愤怒,去甲肾上腺素会让人感到恐惧和压力。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些都属于兴奋型脑内物质。与之相对,血清素可以抑制上述脑内物质的过剩分泌,使脑内物质达到平衡。
当血清素分泌旺盛,且它的活性比较强的时候,人的心情就很平静,进入一种所谓“平常心”的状态。
而当血清素不足的时候,你就会陷入“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无论如何也静不下来”的状态。
如何提高血清素活力呢?
有三个关键:
1.早起
因为血清素分泌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上午,早晨最为旺盛。
2.晒太阳
血清素只有在受到刺激的时候,才开始合成。阳光的刺激,会从视网膜传导到我们大脑中的“缝线核”,血清素便开始合成。
3.有规律的运动
这里的运动不一定非得跑上几公里,甚至很简单的运动都可以,只要保持规律和节奏就可以了。
比如咀嚼,吃东西的时候细嚼慢咽,嚼口香糖。
深呼吸,呼呼呼......短促、连续地把气呼出去,再深吸气。只要连续深呼吸1-2分钟,就可以达到效果。
外出散散步,只要走上5分钟,就能起到效果。
情绪不佳的时候,就用深呼吸或冥想来转换心情。
02.情绪发生前:环境选择
从长远来看,管理情绪的最好方法其实是一开始就减少各种负面情绪产生的可能性。
因为,我们用作情绪调节的心理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要改善对负面情绪的反应,日常生活就要尽可能地减少情绪消耗。
减少负面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两个:
一个就是我们刚刚聊过的个体生理优化,提高血清素的分泌;
另一个就是做好环境选择,减少对负面情绪诱导事件的接触。
具体做法有两个:
1.加入低情绪消耗的环境
比如,在选择工作时,我们最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环境,至少要不讨厌的。
不然你就必须花大量心理资源在调节情绪上,无法专注做事,长期发展自然好不到哪去。
2.少和高情绪消耗的人交往
除了工作场景外,你还得留意自己的生活环境,尽量少和高情绪消耗的人交往。
我以前有个闺蜜,她总是喜欢跟我抱怨与男朋友、同事、领导之间的冲突(所以她成了“前”闺蜜)。
其实我一开始是非常耐心的,先是听她抱怨和安慰她,然后再引导她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后来次数一多,我发现她来来回回抱怨的都是些琐事,比如晚上下班男朋友没去地铁口接她,同事一起聚餐忘记叫上她了等。
搞到最后,我对她的电话都有恐惧了,梦里梦到都会吓醒,经常接她一个电话,几天的好心情都毁了。
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的情绪资源,少和那些过度消费你情绪的人交往。
03.情绪发生时:认知转换
认知转换,这是各种情绪管理小技巧最集中的地方。
它的核心作用,可以用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来做个解释:
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
所以,所有认知转换的情绪管理技巧,都是通过对信念的改变,消除或缓解事件A可能激发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