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任何时候都会遵循趋利避害的行为逻辑,做出的任何行为都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面对众多行为选项,我们总是会执行那个“当前最有利”的,而不是那个“决策者最希望”的。这种执行和决策的错位现象,就是我们说的“拖延”。
古代的攻城战,顶着箭雨踩着云梯拼命往上爬的士兵,真的不怕死吗?怕,但更怕下面专门斩杀逃兵的督战队,被督战队杀死是白死,冲上去是战死,家里有抚恤金。万一侥幸活了下来,就是“先登”大功,直接翻身逆袭。所以一个个普通人权衡利弊之后,都变成了视死如归的“先登死士”。
有人说拖延的根源是恐惧,是害怕面对要做的事。但为什么很多事拖到不得不做的时候,又可以迅速完成?难道是恐惧突然消失了?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恐惧,一切都是行为机制的价值选择。之所以会拖延,是因为拖延的损失太低;之所以会在最后节点前行动,是因为随着时间流逝,损失的预期逐渐增大,突破了价值平衡点。拖了两个月的暑假作业,可以在最后三天写完;拖了一周的工作,可以在最后一天干完,只是因为完成不了的损失太大。
在我看来,“拖延”简直是这个宇宙的基础定律,任何物体都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里的任何物体,也包括人体,“拖延”是人的本能,因为它是最低能耗状态。这个外力,就是另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你在休息,就会一直休息;你在玩手机,就会一直玩手机,直到外力出现,饿了,困了,着火了,地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