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爱情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去看待一个

李有军
爱情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不完美的人。 婚姻不是童话结局,而是成人世界的开始,所以在和对象决定结婚前,一定要跟TA进行一次深刻的讨论,了解彼此的需求、期望和底线,把可能出现的撕扯前置,让婚姻少些争执,多些平和稳妥。 1.关于财产:经济共同体≠钱包共享 双方收入如何分配? 是否接受婚内借贷? 是否有共同的储蓄账户? 买房、买车的决策权归属谁? 大数据显示,财务纠纷在离婚诱因中占比高达37%。一方大手大脚,另一方精打细算,就很容易因为钱的问题争吵不断。只有在财务上达成一致,才能避免婚后因为经济纠纷影响家庭和谐。 2.关于育儿:生育选择≠爱情证明 要不要孩子?要几个? 计划什么时候要孩子? 孩子谁来带?怎么带? 育儿前三年,职业规划怎么调整? 3.关于日常:家务分工≠性别分工 家务怎么分工? 谁做饭?谁洗碗? 要不要买智能清洁设备分担? 对方有哪些卫生习惯不能接受? 4.关于冲突:情绪价值≠无限包容 情绪不好时,你希望对方怎么做? 发生争吵时,你习惯冷战、妥协还是直接表达? 发生矛盾时,对方不能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过去解决冲突时,对方有什么地方做得对,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 再恩爱的夫妻,也难免有矛盾和冲突,这无可避免,重要的是怎么解决。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沟通型夫妻”比“回避型夫妻”婚姻满意度高47%,所以最好跟对方提前约定好「争吵规则」,比如不人身攻击、拒绝家暴、24小时内和解、冷战不能超过几天等等。 5.关于赡养:孝敬父母≠不设边界 多久看望一次父母? 怎么分配照顾父母的责任? 要不要跟父母一起住? 都是独生子女,过节怎么安排? 能不能接受父母参与到婚姻中?接受的程度? 6.关于工作:职业发展≠家庭牺牲 是否接受异地工作? 职业瓶颈期如何支持对方? 有深造或者创业的计划,另一方是否支持? 工作调动,另一方是否愿意配合? 7.关于性:缔结关系≠必须满足 是否有过性病史? 是否愿意定期体检? 由谁主导避孕? 在性爱中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8.关于爱:步入婚姻≠杀死爱情 你希望有两人世界吗? 你喜欢生活充满仪式感吗? 关于爱情和婚姻,观点一致吗? 我们过节日或者纪念日吗? 婚前深度对话,不必追求完美共识,但需建立“共同面对问题”的默契——因为婚姻的长久,不取决于无矛盾,而取决解决矛盾的能力。

2温暖
0回答
李有军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朱筠舟
好好说话难就难在三点: 1、好好说话是反本能 我们大脑里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性脑。 面对矛盾时,情绪脑告诉你,要感到愤怒,还以颜色;或者感到悲伤,引起同情。 而理性脑则告诉你,咱们得好好说话,寻求矛盾的解决方案。 比如和亲人吵架时,你的理性小人会告诉你,不该恶语相向:这是自己的亲人,忍一忍吧,理解一下对方。 可是情绪小人则怂恿你:这能忍?他让我不爽了,我也要让他不爽,不然他下次还这样,得给点颜色他瞧瞧。 理性脑力量小,运转速度慢;情绪脑力量大,运转速度快。 因此,好好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它调用的是理性脑的力量。 相反,情绪化表达就不一样了,它是我们最原始的本能,力量强、反应速度快、且省力,是我们最舒服的沟通方式。 2、挫折容易引发攻击 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第11版)》中提到过一个“挫折-攻击”理论,即当我们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挫折便会产生,而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不能好好说话,往往就来自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行为不一定会直接朝挫折源释放,当知道别人会对这种行为反对或惩罚时,我们会克制直接的报复,将敌意转移到另一些安全的目标上。 这就是“踢猫效应”的由来。 3、情绪化表达会上瘾 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第11版)》中还指出,人类可以习得攻击的回报。比如,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力胁迫了其他儿童,他很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性;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情绪化表达是会上瘾的。当我们通过情绪化表达尝到了甜头,会进一步强化情绪化表达的本能。

于华鹏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出处:《大学》——春秋·曾子

郭朋雅
旁白:这段文章很好的体现了当我们真实的生活,并且用善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内在的美好将如何涌现… 对话 A “什么是‘真的’?” “是不是身体里会发出嗡嗡响的声音,而且还会有一只摇手柄从里面伸出来?” B “不,真实可不是指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而是一种发生在你身上的魔法,比方说,当一个孩子爱上你,并且一直爱着你,不仅和你玩耍,还真正的爱你,那时你就会变成真的了。” A “那会受伤吗?” B “有时候会” “但当你变成真的时候,你是不会介意受伤的。” A “那是突然变成真的吗?就像上了发条那样,” “还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真的?” B “变成真的可不是突然间的事儿” “你会慢慢的变成真的,要很长时间!当你变成真的,你的头发会掉光,你可爱的兔牙会脱落,身上的接缝处会慢慢松散,你会变得又破又旧。不过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一旦你变成了真的,在那些爱你、懂你的人心目中,你始终都是美丽的!” A “我觉得你是真的。还想听一遍,你愿意再说一遍吗?” B “你会慢慢的变成真的,要很长时间!当你变成真的,你的头发会掉光,你可爱的兔牙会脱落,身上的接缝处会慢慢松散,你会变得又破又旧。不过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一旦你变成了真的,在那些爱你、懂你的人心目中,你始终都是美丽的!” 《绒布小兔子》(节选) 马格瑞.威廉姆斯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