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心理咨询师有时会被问到:老师,你是不是能看穿别人。 心理

李荣梅
心理咨询师有时会被问到:老师,你是不是能看穿别人。 心理咨询师可以看到各种人格模式,但不以看穿为目的。甚至于无形中疗愈时,也不会让来访感到被看穿的压力。 人的一言一行都在表达独特的我,我把这个叫作“行走的人格””只要用心洞察,体验,谁都会是心理学家。 那么如何去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呢? 首先感觉互动,如果对方是主动的,开放的,放松的,那么这个人交往中可以带动氛围,比较能快速融入或打造一个圈子 。相反,对方是被动的,拘谨的,紧张的,溜边的,那么他在交往中会慢热,在熟悉的地方活跃一点。或者跟前一种人差不多,也会主动,开放。一旦新环境,会不表现,不断观察,感觉谁不会拒绝自己,小心翼翼的试探,或等别人来找自己。 再次看处事方式,如果对方做事比较果断,执行力好,看中过程,不管结果,关注当下,不沉浸过去,不焦虑未来,那么这种人就是自信高一点的类型。相反,做事犹豫,担心做不好,完成任务担心有不好的评价,即使真的很好的结果,也会归于幸运的原因。对过去后悔,对未来焦虑,对当下有各种困难待而不行,那么这是一种自卑的类型。 其次看言行是否一致,如果对方遵守承诺,说到做到,遇到不了解的地方会探讨,调整,因为客观原因没有完成诺言,会真诚道歉,而且会用其他行动补偿。这种人格是独立承担型 相反,言行不一,总是去找理由证明自己是没问题的,计较得失,说的很好,又不做,还把原因归到对方身上。这种人格是逃避型的 。 人格的特征有时是混合型的,不会得到清晰的界定。但只要抓住互动,处事和言行这三个方面,就会看到行走的人格。 如何完善人格呢? 首先清楚自己的互动模式,按着自己舒服的方式。然后处事时看一下周围人的反馈和自己的觉察,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最后言行方面要想好了再说,说了就去做 做不到请求谅解。 人格完善是人一生要做的事,让我们边走边成长!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周鹏
一、将“我”变成“我们” 婚姻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婚后要学会树立“我们”的观念,凡是少想“我”,多想“我们”。不管是对与错,都是“我们”的事情,而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二、求同存异 夫妻相处和闺蜜相处或者好哥们相处是一样的,相同的地方继续保持,不相同的地方先看看能否接受对方的观点,如果能够接受,对方多年的生活习惯又很难改变,就尊重对方的个性特征,适度的不一样也是婚姻维持之道。 三、尊重理解 尊重理解对方为婚姻家庭所做的付出,站在对方的角度看看如果是自己站在那个位置上会怎么做?婚姻中的公平公正是相对的,互相理解才是绝对的。 四、互相扶持成长 对方的成功会让另一方有压力感甚至不安全感,这时候要帮助对方共同成长,给予足够的安全感,不要一味的指责对方、怀疑对方或者自暴自弃。 五、打破幻想 不要抱有太高的幻想,很多时候争吵原因在于你幻想出的美好的妻子或者丈夫,需要彼此踏实回到茶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但又不乏偶尔的调剂品。 六、适当忍耐与发泄 当一方情绪不好时另一方要学会忍让,给对方冷静的时间。当对方相对冷静、理智时,及时处理双方情绪,让情绪有个突破口,不要一直积压在心理。很多时候婚姻当中的大爆发就是因为长期的积累导致的破裂。 七、不凑合不将就 婚姻不是为了父母、孩子或者其他任何人,应该是为了自己,因为爱情的吸引而在一起,因为责任而维持。当婚姻让自己丧失自己,凑合将就的时候,双方请认真审视你们的婚姻状态,抽空过二人世界,去努力改变现有死气沉沉的婚姻。 婚姻是需要用一辈子去完成的作业 好的婚姻需要维系 好的婚姻需要包容 在婚姻中双方都要不断学习 让自己的婚姻更加甜蜜温馨

王富菊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其心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以下是对其多方面的详细阐述: 基本含义 • 从心物关系角度:王阳明认为心与物是同体的,二者不能离开对方而单独存在。离了灵明的心,就无天地鬼神和万物;离了天地鬼神万物,便无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形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为体。 • 从认知角度:客观的事物若没有被心知觉,就会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若未被人看见,则会与心同归于寂;若被人看见,花的颜色便会一时显现起来。这并不是说当人没看见东西的时候,这东西就不存在,而是强调物体并不是在人的心外,人心中早已经有了“心”和“理”的形象,当这种理的形象没有和外物相联系时,它会沉寂下来,自己无法发现,若一旦与外在事物联系起来,这种理的形象就会浮现出来,由外在事物触发内心之“理”。 思想渊源 • 继承陆九渊思想: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在继承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 • 龙场悟道的启示:王阳明在被贬至贵州龙场期间,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从而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观点。 理论内涵 • “心”的多层含义: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最高的本体,如“心即道,道即天”,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他认为万事万物的主宰是心,地位和天一样,天就是心,在心里面已经包含了万事万物。 • “物”的特殊指代:“物”在王阳明心学中主要指“事”,而非单纯指客观存在的物体。王阳明说“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用于孝亲,即孝亲便是一物,故“心外无物”无非是说一切道德行动在根本上乃是由人的意志、动机造就的活动。 方法论意义 • 认识事物的方法:王阳明认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来认识事物真相,只需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不必大费周章在外围事物中寻求事物之理,只需要回到内心。 • 实践行动的指导:“心外无物”强调干事、生活首先要问问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初心,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召,坚持自己的初心使命,所以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说。 价值取向 • 反对心外求物:王阳明反对认为外在事物和自己的心无关的观点,强调人不应被外在的物欲所左右,而应以内心的良知为指引,否则那些外在的“物”就会耗损人的精神,消耗人的精力,污着人良知的灵明。 • 追求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