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唯一

凌娟
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唯一不同的是,走近它,感受它,其实这是一种近的思维方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近的思维方式,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那相对应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远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 近的思维会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条不断有源头活水的河流。而远的思维,是只注重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这些规则让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这是一种拒绝改变的思维方式。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赵莎莎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 看起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却也是个非常基础的人生问题,人的一生会发出无数次这样的疑问,在你开始有意识的时候,在童年开始对世界好奇的时候,在青春期压抑的时候,在青春期迷茫的时候,在中年危机的时候,在富裕了以后,在空空的房间里的时候,在旅行的某个瞬间……你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那可能是一种突然的伤感,空虚,迷茫,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觉得生活就是流水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觉得人生七八十年实在太长了,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也找不到放弃生命的理由。这种状态实际上就是缺乏意义。 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出自我。 要理解这部分,得从什么是“自我”开始说起:你是如何感知你自己呢?你是如何定义你自己呢?“我”是个很熟悉的词,但什么才算是“我”呢? 当我们说“我的汽车”“我的房子”“我的孩子”“我的工作”的时候,这些东西是客体,是“我的”而不是“我”,所以我所拥有的外在事物在自我范围之外。 那么,皮肤内的就是“我”的吗?我们又会说,“我的心脏”“我的肝”“我的肺”,那么,相对于“我”来说这些内脏也是客体,它们属于“我”而不是“我”。同样,“我的名字”“我的感受”“我的思想”“我的愿望”,这些也是相对于“我”存在的客体。 一切可被定义为“我的”存在,都属于“我”而不是“我”,自我是一个观察者,一个体验者,观察者不是观察本身,不是观察物,“我的”也不是“我”。 又“哲学化”了,好吧,当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算你的头大了三倍也不会有答案。哲学家对此进行了上千年的努力,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认识你自己”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评》中认为理性无法帮助人认识自己,哲学家们都在说同一件事情:认识自己是件不太可能的事。 当你去思考时,答案就找到了,因为自我只能被感知,无法被思考。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