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你的角度要从锐角(尖锐、扎人),扩展到直角(刚直不拐弯,
冯二玲
你的角度要从锐角(尖锐、扎人),扩展到直角(刚直不拐弯,板上钉钉),再扩展到钝角(允许、接纳),再扩展到平角(看到阴阳两面),再扩展到圆周角(如其所是,道法自然)圆满合一,自由自去。 角度越大,心量越大。 一个人的角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度。
1温暖
0回答
冯二玲
温暖了
相关回答
李娟丽
肖钤文
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但我们一旦遍历了世界,却发现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当我们开始寻求,我们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小王子》
华燕
其实,未分化正是造成理想化期待的一个原因。虽然意识上很清楚“我是我,孩子是孩子”,但潜意识里依然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延续,会期待他做作业的时候“像我”。未分化还表现在,每天收到老师发的作业通知,“我”都会感觉自己有责任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没做作业,就是妈妈的责任;当老师来电话说孩子不识字,不会算数,要求“我”在家陪他多练习,否则跟不上进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感觉云云,“我”就立刻有见诸行动的表现,因为感觉老师批评的是“我”和孩子的共同体。 由此想来,可能每当“我”要求孩子学习,他感受到的是“妈妈在叫我为她学习”,而不是“我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此外,“我”会希望孩子不仅完成作业,而且要完成的“好”,比如字要写得整齐、干净,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孩子作业做得好=妈妈好,做得不好=妈妈不好,妈妈不能在老师面前显得不好,于是无意识地要求孩子反复擦了重写,擦了重写,搞得孩子很泄气,产生抵触情绪。其实,那个战战兢兢,害怕“不够好”的,是“我”。 当“我”把自己和孩子剥离出来看,就发现,孩子很好,学习态度很好,而且,虽然慢一点,但一直在进步。那个一直打扰他节奏,激起他情绪的,一直是“我”。让“我”失望的,恰恰是自己。 惭愧之余,“我”也知道这是早年对父母模式的认同和内化,好在潜意识意识化以后,行为模式的改变就相对容易了很多。“我”开始允许一些以前不接受的事情:不想做作业就先玩吧;字写得歪扭就这样交上去吧;老师来电话,“我”态度很端正,回家还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主,让他以自己的节奏去学习…… 这样做了以后,你会发现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孩子得到允许,情绪好了,也更主动了。而对“我”来讲,打破严厉的超我,让自我再长大一点,看似是对孩子的养育,也是对自己的养育。
赵鹏
做一个高自尊的人,需要从3个方面提升自己: 自爱:充分爱自己,认为自己值得被爱;完全接纳自己,包容自己的缺点;对自己感到满意,不苛刻要求自己。 自我观:充分肯定自身价值;坚定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认可自己的选择,不随波逐流。 自信:充分认可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相信自己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倪元红
人与人之间的滤镜,不过是一双偏爱的眼睛
张万青
你看电视剧、电影为啥总是演绎神话与魔鬼的对立,魔鬼是走了外道的神,神是立地成佛得魔鬼。魔鬼与神,不过是一体两面。所谓的对与错,是人为认知的结果。这世间没有单独的神,也没有单独的魔鬼,最终都要走向融合。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