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每个人的“人间困境”是如此地难以突破,但是,心理咨询的意
金会芝
每个人的“人间困境”是如此地难以突破,但是,心理咨询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唤醒你的内在生命力,或者去解决、或者去接纳、或者去和解。
0温暖
0回答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王新宇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威克将人的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关注一件事情带给自己的成长。他们认为只要他们愿意投入,就可以获得成长,就可以得到提升。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智力是天生的,并且习惯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难以改变的天赋之类的因素。 成长型思维更容易给一个人带来成就和好运。
冯二玲
第165天 如何运用幸福小窍门为幸福而努力 幸福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而舒适感则是幸福的敲门砖,幸福从舒适感开始。感知力是幸福的基石,对当下的感知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升华和圆满是幸福的最终状态。 如何运用幸福小窍门为幸福而努力呢? 首先,打破一成不变,给生活创造小美好。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上班下班,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无趣,毫无幸福感。所以,我们需要时不时给生活创造一点小美好,注入新鲜的感觉,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生活创造小美好呢?其实这很简单。比如说,下班回家的路上,花点时间买一块蛋糕,作为一天辛苦工作的犒赏;或者,不急于直奔回家,约上男女朋友一起去看场电影等等。这样的小变化,能让连轴转的工作和生活有个小停顿,能让我们喘口气,也能给自己一点感知幸福的时间。 上述的小窍门有助于设定目标,创造生活中的小确幸。但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许多人希望能立竿见影,而如果他们付出努力一段时间之后没有效果后,就会开始泄气,进而怀疑幸福。其实,幸福的构建还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种植幸福需要耐心,不能一蹴而就。 幸福就像园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种植幸福需要耐心,正如种花一样,我们要给幸福播种、灌溉、除草,每一样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且,并不是播种了,就一定会得到满意的收获,有时收获可能会很少。其实,我们个人的发展是一条波浪式的曲线,有起有伏,呈现缓慢的上升。就像我们会经历挫折和低谷,随后重新振作,然后继续追寻幸福一样。虽然会有失望,但从长远来看,只要努力创造,幸福终将到来。 以戒烟为例,许多人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会制定戒烟戒酒等幸福计划。如果在一次气氛很好的宴会上,有人倒酒给你,为了应景,你喝了,你会因此认定自己是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并放弃这项计划吗?事实上,你不必因为这次失误太过沮丧和自责,也不需要因此中断计划,让它彻底走向失败。相反,你应该继续坚持,为最终的幸福而努力。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给幸福更多的耐心,不因一次小失误而放弃整体,幸福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除此之外,构建幸福还有个小方法:观察幸福的人,进行“社会化学习”。 什么是“社会化学习”?即当我们不明白如何获得幸福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到社会中去,通过观察,向那些已经在幸福之中的人学习。因为,说不如做,那些已经收获幸福的人最具有说服力。而且,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幸福的人能为我们提供榜样的作用,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幸福的生活方式,学习到幸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这往往比光说不练的劝说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导更加有效。 我们乐观地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并不是指逆来顺受,把所有不幸的事都硬想成幸福的事情,例如被家暴,被骚扰时,也要懂得说不,远离恶人和不快的事,这也是幸福所必需的智慧。 来总结下三种构建幸福的小窍门。首先,若我们能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为生活创造一些小美好,我们能收获的幸福将更多;其次,幸福并非一蹴而就,种植幸福需要耐心,不要因为小失误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此外,观察幸福的人,进行“社会化学习”,这是培养幸福智慧的绝佳方式。
孙三丽
我们很容易将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认为自己的幸福系于某人身上,痛苦也系于某人身上。这样想的话,我们就永远找不到出路,因为别人不是我们的答案,我们的答案在自己心中。 假若你是心理医生或助人者,那么在倾听时应当警惕当事人的这种倾向:我这么惨,都是那个人害的。 表面上,当一个人倾诉时,这似乎总是成立的,但从深层次看,这常常是不成立的。并且,当你停留在表面,试图以类似法官的身份判断谁对谁错时,事情就会演变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样是没有出路的。 当你将焦点对准当事人时,或你作为当事人将焦点对准自己时,事情就可以变得既清晰又简单,出路并不难找到。
徐恒
从小被教导懂付出懂感恩 长大以后也一直身体力行在做 却难免产生委屈不值不公的难过 是忽略了要付出照顾及感恩的还有自己 当无法顾好自己时所有的付出都是消耗 自己消失了也不再有照顾别人的可能 无论何时都先爱护照顾好自己
朱艳秋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但很少有人记得。 或许永远积极向上的大人根本不存在,或许长大没有标准,更没有定义。 每一次不开心的背后,可能都是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在呼救,渴求被看到、被认可、被关爱。
张万青
我们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不能在庐山里面摆脱庐山。首先需要先看见庐山,看见自己的内在的反应模式——即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模式组成的人格系统。根据73855定律,意识思考只占7%,更多的信息都储存在潜意识里面。需要跟潜意识连接,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反应模式,就像换衣服一样,更换一套舒适自在的反应模式,情绪困扰随之消失,自在自由通透。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