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第八章与过去握手言和, 这种矛盾心理。难道我真的想要摆脱

段雅坤
第八章与过去握手言和, 这种矛盾心理。难道我真的想要摆脱儿时的记忆吗?绝不!当再次遭受那种痛苦的感受时,这种怀旧有时也会让我很痛苦。我知道,那段记忆造就了今天的我,它是我的一部分。面对一段糟糕的回忆,如遭受侵害或痛失亲人的回忆,我们一开始会产生抹掉它的欲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是那段记忆成就了今天的你。它是我们成长历程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逃避又有什么用 有时,我会去做明知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在电视上看到关于学生生活的报道,我就会换台;在超市里,我会绕开摆着钢笔和文具盒的货架。我们确实会在某段时间改正自己的缺点,但这并不是随时都能做到的。如果说我有时并不按我给病人的建议那样去做,这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正视这一切,并且我会时常﹣﹣而不是只在开学的时候﹣﹣就这段记忆进行自我锻炼。 逃避的恶性循环 逃避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当它成为你与外界沟通的唯﹣4种形式时,无论你是否下意识这么去做的,它都会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你努力挣扎着要忘记一起事故,一位亲人的逝去,你受到的一次侵害或者一次分离,那么这很可能会占据你所有的时间,你就再也没有其他的精力和空间活下去了。 对于我来说,当我感到自己开始围着一段记忆转的时候,无论这段记忆是否新鲜,我的脑子里都会马上响起警报。如果我发现自己完全无心顾及其他,满脑子都是这段记忆的话,我并不会试着赶走它,

1温暖
2回答
lorenzooo
温暖了
#
评论
锄禾当午
3个月前
受教了

相关回答
刘云清
心理学中的“知识诅咒”,指当我们知道某件事时,我们就会很难想象不知道这件事时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知识水平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限制,使我们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待世界,就像被我们所拥有的知识诅咒了一样。 认为一个人“蠢”有很多种原因,而当我们对一个人下了“蠢”的判断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负面情绪,排斥、烦躁、愤怒,即“厌蠢症”。而这种对“蠢”的厌恶,很大程度上是优绩至上的效率社会的产物。 优绩(merits)意为功绩、优点,以其为根基的优绩主义(meritocracy)认可个人成就,让人们相信只要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就够得到比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是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所奉行的价值观念。 《精英的傲慢》(哈佛的迈克尔·桑德尔)中则批判了现今社会盛行的优绩至上的观念,讲述了这种优绩至上的观念——认为竞争机制和程序是公平的,成功是自己应得的回报,而竞争中的失败者也应该为自己的失败负责。 “个人无所不能”的逻辑也被我们沿用到了日常生活与他人的交流以及对他人的判断中,“我的知识是靠我自己习得的,那么如果他们不知道这些知识一定是他们自己无能或者没有努力去学。” 然而,这种观念完全忽视了资源、环境、机遇等其他因素对个人造成的影响,无视个体差异,以性能堆砌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合理化了既有的社会不公平。 在知识的获取上,“常春藤联盟高校超过2/3的学生来自收入排名前20%的家庭”;“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来自全美国前1%富裕家庭的学生比来自收入居于全美国后60%的家庭的学生还多”。 而被一部分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对另一些人则是遥不可及。根据数据统计,到2022年底,全国200多个城市中,只有53个开通了地铁;截至2020年底,在14亿中国人中,超过10亿从未坐过飞机;在星巴克的6000多家中国门店中,超过1000家都在上海。 但“厌蠢”鄙视链的陷阱远远不止于此。个人无法无所不能,自然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时刻成为那个“无知的蠢人”。而对“厌蠢”鄙视链的内化,会让我们弱化其他合理因素,开始自责、内疚,甚至自我厌恶、自我贬低,从而严重限制自我的发展。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