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看看当我们碰到难题和挫折的时,才去怎样的态度,如何去归因

马冬梅
看看当我们碰到难题和挫折的时,才去怎样的态度,如何去归因,就可以了解我们思维在哪个层级。 第一层是环境。        把事情做不好、困难重重的原因归咎于外界环境或者别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归因)。代表我们处在思维模式的第一层。        比如:“这次没考好,都是你昨天带我去玩了,没时间复习造成的”;“公司业绩下滑,都是疫情的因素,市场不景气。”;“这次晋升失败,是公司不行,换个公司就好了。” 第二层是行为。        碰到挫折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那就代表我们处在思维模式的第二层。        相信只要持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有转机。同样是考试失误,晋升失败,会认为是自己花在学习、工作上的时间不够,需要再努力就可以了。 第三层是能力。        我们认识到要从能力、技能或工具上找原因的时候,我们就处在了思维模式的第三层。 比如:考试失败是我学习力不够强,专注力需要提升。晋升失败是我专业能力不够,人际关系不够等等。 第四层是信念、价值。        我们从最重要和最核心的方面找原因,认为拥有怎样的信念系统,怎样的价值观比努力更重要。我们处在了思维模式的第四层。        例如:当作为家长的我们认为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不会去责骂孩子,而是回头看自己,找到和孩子问题相同的点,去改变自己,并相信孩子受到影响就会改变。 第五层是身份。        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角色生活。从身份角度来做对应的事情,我们就处在了思维模式的第五层。        身份是主动的,是自己想成为的。例如:我想成为一个好母亲,那我就会为了孩子当下其他影响我成为好母亲的因素,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离职专心带孩子。 第六层是精神(系统)。        我从何而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宏观系统上,个人使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围绕“利他”,以精神为引领,不畏艰苦,勇往直前,实现人生价值。       随着个人成长的提高,  我们看问题的模式从第一层向第六层提升,能够马上就看清楚这六层很难做到。能做到4-5层,我们的人生状态就已经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在咨询中,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而当问题集中在信念或身份、系统时,解决起来会变得困难。需要

2温暖
0回答
李有军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冯二玲
投射效应,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通俗地说就是“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的想法。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在初次见面或不相了解的人群中,比如公交车上自己感到闷热以为别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周围人的意见就打开窗户,但实际上旁边的人冷得直哆嗦,于是免不了又是一场口舌之战;再比如课堂上教师觉得某种类型的题目太过简单,总是避过不讲,但学生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掉进同一个坑里。这种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作出判断的事例屡见不鲜,而且人们总是在引起问题之后才后悔不迭,所以才有了“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劝解。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投射效应也并非一无是处。   投射效应之所以用“投射”一词,就是因为这种效应像是人投射出来的影子一样——人们既然可以从自己的模样推断影子的轮廓,自然也可以从影子的轮廓推测出这个人真正的意图或心理特征。历史上就有一个很著名的“反推”事例:相传苏东坡和僧人佛印乃是好友,一日苏东坡问佛印:“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答:“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的,便想打趣他一下,于是笑道:“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如此一来反是苏东坡占了下风。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佛印正是利用投射效应做出了完美反击。   可见,要想了解一个人可从他对人和事物的看法中得见一二:勇敢之人以为众人皆有勇,怯懦之人以为世人皆苟且;达观之人看万物皆欢喜,悲观之人视众生皆消沉。我们也大可将投射效应当成一面镜子,在照别人的同时也照照自己——照一照以己度人时的心态,照一照自以为是时的做法——哪怕我们永远也看不清别人和自己,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镜子里的影像而无限地接近于真实。

冯二玲
第529天 尊严 信念 希望 尊严、信念、希望,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是支起人存在价值的重要承重墙。 尊严:印度作家普列母昌德说过一句话:“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尊严。”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没有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且在将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出来。” 在接青少年案例时,会发现很多小孩子都是被骂大的,青春期的叛逆让大人很头疼,孩子通过激烈的行为对父母的辱骂表达愤怒,来维护自己脆弱的尊严。但很多家长总是困惑,争辩说“谁不是被骂大的,自己小时候,爸妈也一样又打又骂”。 每到这时候,我都会问家长一个问题:“那你父母打骂你的时候,你的感觉想必也会很难受吧?”我用这个问题来唤回,家长当年被骂丢的尊严感,让他们去理解到自己儿女现在的感觉。以帮助亲子关系的修复。 掌握尺度是人一生需要的修炼,尽量不要把关系弄到极限,任何关系一旦破裂,都需要付出代价修复。有的甚至真的不可挽回。 心理圈特流行一个词,叫“和解”。和解永远不是简单的原谅,也不是原谅一切,能原谅一切的那是佛祖,作为人很多坚持的不原谅里,有自己对自己尊严的维护。而尊严是一个人活着的立体感,是感知到自己价值所在的地方,维护住自己的尊严也是能够自己和自己内部和解的有力支撑。 信念: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叫,“相信相信的力量。”大概就是说,当我们有了信念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意愿,也会因为这个意愿而尽一切可能做出行动。 存在大师欧文·亚隆曾经谈过一个案例,病人艾琳无法发展一段亲密关系,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个扫把星,所爱的男人全都被自己克死了,先生、父亲、哥哥,以及二十年前的男朋友也自杀身亡。 亚隆在咨询中不断告诉她,这些死亡都是巧合,让她摆脱扫把星的想法。亚隆不断向病人传递,相信她会好起来的坚定信念。而最终这个病人也真的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男友。所以信念是在一个人感觉被耗竭和破坏时的承托。 弗洛姆细致地区分了信念这个概念,他说:“信念还是要合理,很多人有不合理的信念,那是一种幻想。” 弗洛姆坚信,人类的一切热情都是因为想使生命有意义,要想使一个人向善,就要激发他的生命热情,让他感觉到生命的活力和人格的完整,让他觉得活得有意义。而且这是唯一的道路! 希望: 克鲁利说:“对一切人们的疾苦,希望是唯一价廉而普遍的治疗方法;它是俘虏的自由,病人的健康,恋人的胜利,乞丐的财富。”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一直打动人心——“希望是美好的,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弗洛姆说:“如果总有一拔人认为人性本恶 ,侵犯是天生的,那么就会有另一拔,坚持人类的希望,假定人类的恶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前一拔总说人性本恶,后一拔就要保持乐观,表达人性本善。” 弗洛姆更注重合理的信念:去相信人类有能力避免最终的灾难,怀着不消极的希望,寻找一切可能性把人类最珍贵的天赋、对生命的爱和热情结合在一起,建构出人类存在的意义,把属于人性的尊严还给人! 莎士比亚说:“人生有如,用善与恶交织成的布,善行必须受过失的鞭挞,而罪恶却又依赖善行把它掩盖。”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